发布时间:2021-04-11 17:23:20 来源: 浏览次数:457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21年10月第19卷第10期
聚桂醇局部注射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儿童富血供型血管瘤的疗效
狄奇,李三林,张靖,于春欣,刘景,申刚
摘要:
目的:探讨聚桂醇局部注射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TAE)治疗儿童富血供型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64例富血供型血管瘤患儿,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2)。观察组患儿行聚桂醇局部注射联合TAE治疗,对照组行单纯TAE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及血管瘤严重程度、瘤体深度变化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对照组患儿每例行3~5次TAE治疗,平均3.6次;而观察组患儿每例行1~2次TAE治疗,平均1.4次,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2%(P<0.05);观察组患儿血管瘤严重程度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儿在瘤体深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聚桂醇局部注射联合TAE治疗儿童富血供型血管瘤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血管瘤;富血供型;经导管动脉栓塞;聚桂醇
血管瘤是一种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以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为主要特点的良性肿瘤,好发部位为面部及头颈肩部等;早期血管瘤可迅速生长为巨大瘤体,导致局部畸形、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1]。经导管动脉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术、激光、药物和硬化剂局部注射等是目前治疗血管瘤的常用方法,但临床研究显示,单一的治疗方式治疗富血供型血管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疗效欠佳[2-3]。有研究报道,经导管动脉栓塞(TAE)联合平阳霉素或博来霉素治疗儿童大型或富血供型血管瘤的疗效优于单纯的TAE治疗[4]。聚桂醇作为常见的血管硬化剂,局部注射治疗血管瘤已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认可[5-6],但两者联合治疗体表富血供型血管瘤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拟比较聚桂醇局部注射联合TAE治疗与单纯TAE治疗儿童体表富血供型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改进血管瘤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本研究经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审批号:SHERLL 2017074)。
一、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医院收治的富血供型血管瘤患儿64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磁共振平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确诊为富血供型血管瘤;②患儿初次就诊,未接受血管瘤相关治疗;③符合接受TAE治疗的指征;④患者家属对参与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主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②有聚桂醇注射禁忌证或TAE所有药物过敏者;③中途退出或失访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儿采用聚桂醇(生产厂家:陕西天宇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0445;生产批号:20180902)局部注射联合TAE治疗,而对照组采用单纯的TAE治疗。TAE治疗: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进行穿刺。对瘤体供血动脉进行DSA造影后,采用2.7F Progreat微导管(日本Terumo)进行供血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推注栓塞剂。造影复查,观察瘤体供血动脉闭塞及病灶染色情况。栓塞材料的选择及栓塞剂的制备参照文献[7]。
聚桂醇局部注射治疗:首先采用4.5号注射针在距瘤体0.5 cm处从不同角度刺入瘤体,注入造影对比剂;而后在DSA透视下向瘤体内注入聚桂醇泡沫硬化剂,至瘤体表面苍白或肿胀时,停止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是采用Tessari法将1%聚桂醇原液与空气按照1∶4的比例混合制备而成。注射剂量根据瘤体部位、大小和患儿年龄而定。1次/周(每次不超过3 mL),2次为一疗程。3个月后综合分析瘤体的变化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栓塞或局部注射。
1.2.2 疗效评价
所有患儿在治疗后定期随访,以门诊复查为主,每3个月一次,至少随访1年。治疗3个月后首次复诊,进行疗效评定。①完全治愈(complete response,CR):瘤体表面颜色变暗,温度下降或正常,且超声检查瘤体内血流基本消失,无复发;②部分治愈(partial response,PR):瘤体表面皮肤变暗且瘤体缩小>75%,超声检查瘤体内血流减少;③病情改善(minor response,MR):瘤体缩小50%左右,瘤体形态有所改善;④无效(no response,NR):瘤体外观无明显改变或颜色变鲜红,瘤体继续增大或瘤体缩小<25%。其中CR、PR和MR评定为有效,NR为无效。总有效率=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8]。
1.2.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根据Kristina等制定的血管瘤活动性和严重性评分量表(Hemangioma Activity and Severity Index,HASI)评估所有患儿的血管瘤严重程度,总分为13分,分数越高表明血管瘤越严重;通过超声检测患儿的血管瘤瘤体深度的变化。
记录患儿术后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情况,如发热、腹泻、病灶局部红肿、疼痛等不良反应及瘤体表面有无破溃和坏死、复发等严重并发症。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间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lcoxon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xˉ±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一般情况
64例患儿中男30例,女34例,年龄0.5~6.0岁,平均(2.8±1.1)岁;病灶位于头面部34例,四肢16例,躯干14例;瘤体最大直径3.4~8.0 cm,平均(5.8±1.4)cm。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体重、瘤体直径及病灶位置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64例患儿行TAE治疗共160次,平均2.5次。其中观察组患儿每例行1~2次TAE治疗,平均1.4次,行聚桂醇局部注射治疗66次,每例行1~3次,平均2.1次。对照组32例患儿每例行3~5次TAE治疗,平均3.6次,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31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2%(χ2=4.010,P<0.05),详见表2。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血管瘤严重程度及深度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管瘤严重程度及瘤体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管瘤严重程度均显著缓解,瘤体深度明显减小(P<0.05)。且观察组血管瘤严重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瘤体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4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随访
两组患儿术后均有病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疼痛、腹泻及病灶局部红肿等轻微并发症,经临床对症处理后1~3 d得到有效缓解,并未造成永久性损害,均未出现皮肤破溃和严重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其中观察组中1例患儿瘤体表面出现散在的坏死性结痂,3周左右自行脱落,皮损愈合。两组患儿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8,P>0.05),详见表4。治疗结束后均随访1年。对照组中有1例患儿随访6个月后出现复发,给予聚桂醇局部注射联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后,有所好转。观察组中所有患儿均无复发。
三、讨论
随着治疗方式的多样化,局部注射联合TAE治疗血管瘤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有研究指出,平阳霉素或博莱霉素四联硬化剂联合TAE治疗具有协同作用,提高了大型血管瘤的有效率,且具有并发症少、创伤小、安全和术后不留瘢痕等特点,被认为可作为大型血管瘤治疗的首选[9-10]。这可能是因为TAE造成病灶内静脉血流缓慢;加行局部注射治疗可使药物在血管瘤及血管内皮细胞中的滞留时间延长,进而增强其作用效果。聚桂醇作为一种新型硬化剂,也已广泛应用于血管瘤的局部注射治疗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1]。但聚桂醇局部注射一般适用于具有一定腔隙,且瘤体与动脉没有相交通的血管瘤治疗[12]。目前关于介入栓塞术联合聚桂醇局部注射治疗血管瘤的研究较少,但均取得了显著疗效。如王朝阳等[13]研究发现,聚桂醇注射联合介入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患儿的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较少;孙瑶等[14]研究也指出聚桂醇瘤体局部注射联合介入栓塞可提高肝血管瘤的总有效率,安全性较高。这可能是因为与单纯注射硬化剂治疗相比,介入栓塞联合局部注射硬化剂能够更加精准的定位血管瘤的供血动脉,栓塞供血动脉,改变瘤体内血流动力学,将富血供型血管瘤改为乏血供型血管瘤,抑制了药物的快速回流,增加药物与血管瘤壁的接触,损伤血管瘤内皮细胞,达到治疗血管瘤的目的[9]。
本研究对富血供型血管瘤行局部注射聚桂醇硬化联合TAE治疗,结果发现,局部注射聚桂醇联合TAE治疗富血供型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88%,显著高于单纯的TAE治疗(P<0.05)。但治疗后两组患儿瘤体深度无差异可能是因为研究病例较少,结果可能存在偏倚;也可能是因为两组患儿均采用了TAE治疗,能够使血管瘤的供血动脉闭塞,血栓机制导致型血管瘤纤维化,终止其浸润生长,导致瘤体直径和深度均减小[15]。而观察组中联合局部注射聚桂醇,能够进一步压迫、阻塞血管,达到止血的目的,但更多的是作用于瘤体表面,缩小瘤体的直径,进一步降低其严重程度。
综上所述,聚桂醇局部注射联合TAE治疗儿童富血供型血管瘤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TAE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