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ou
24小时客服热线 029-88323296

当前位置:

首页 >微创学院 >聚桂醇文献

文献推荐 | 聚桂醇注射液与平阳霉素分别联合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混合型血管瘤疗效分析聚桂醇文献

发布时间:2025-05-15 15:02:51 来源: 浏览次数:24

《中国美容医学》20255月第34卷第5

聚桂醇注射液与平阳霉素分别联合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混合型血管瘤疗效分析

王思,刘春景,邢小光(唐山市妇幼保健院皮肤科 河北 唐山 063000)

第一作者:王思,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皮肤性病学。

E-mail:erwan935@163.com

摘要:目的:分析聚桂醇注射液与平阳霉素分别联合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混合型血管瘤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711-201910月于唐山市妇幼保健院皮肤科就诊的200例患混合型血管瘤的婴幼儿。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100例。A组采用聚桂醇注射液联合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B组采用平阳霉素联合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另外选择未接受治疗的30例患混合型血管瘤的婴幼儿作为对照组。分析患儿的临床疗效、临床资料,并记录不良反应。

结果:A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97.00%)高于B组患儿(71.00%),B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6.67%)(P<0.05)A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1.00%)稍低于B组患儿(77.00%)(P>0.05)。皮损部位在面部、颈部、四肢、躯干患儿的总有效率(94.59%96.88%74.42%68.6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患儿的总有效率(85.92%82.9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岁、13岁、36岁患儿的总有效率(91.67%79.17%62.5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损面积为<1cm215cm2>5cm2患儿的总有效率(93.18%82.93%60.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较于平阳霉素,聚桂醇注射液联合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混合型血管瘤患儿具有显著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是临床用于治疗婴幼儿混合型血管瘤较理想的方式。另外,不同皮损部位、皮损面积、年龄影响婴幼儿混合型血管瘤的疗效。

关键词:595nm脉冲染料激光;婴幼儿混合型血管瘤;平阳霉素;聚桂醇注射液

DOI:10.15909/j.cnki.cn61-1347/r.006842

婴幼儿混合型血管瘤好发于颜面部,表现为婴幼儿出生时皮肤存在大小不一的红斑,根据其进展过程可分为增殖期、稳定期、消退期[1]。手术、冷冻、激光、同位素等都是混合型血管瘤的常用治疗方法,但治疗后常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瘢痕,效果有限[2]。目前,激光美容技术凭借其安全性、高效性、可重复性高等优势已成为皮肤科医生治疗婴幼儿混合型血管瘤的重要方法。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是第5代染料激光系统,基于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进行设计,以氧合血红蛋白为靶组织,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鲜红斑痣、浅表性血管瘤等血管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3-4]。聚桂醇注射液作为一种泡沫硬化剂,可破坏血管内膜,阻塞病变血管管腔,具有高效、安全、快捷等特点,在血管瘤的临床治疗中已取得良好的效果[5]。平阳霉素作为一种较温和的血管硬化剂,可抑制血管内皮DNA合成,具有见效快、不良反应少、对免疫功能基本无损害等优点[6]。本研究旨在分析聚桂醇注射液与平阳霉素分别联合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混合型血管瘤的疗效。具体如下。

一、 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711-201910月于唐山市妇幼保健院皮肤科就诊的200例患混合型血管瘤的婴幼儿,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36,64;年龄6个月~6,平均(3.56±1.22);皮损部位:面部36,颈部14,四肢23,躯干27例。B:35,65;年龄6个月~6,平均(3.49±1.18);皮损部位:面部38,颈部18,四肢20,躯干24例。但由于婴幼儿混合型血管瘤具有自我消退的特点,因此,为突出疗效,本研究另外选择未接受治疗的30例患混合型血管瘤的婴幼儿作为对照组来排除疾病自身消退的因素,其中男14,16;年龄6个月~6,平均(3.52±1.24);皮损部位:面部11,颈部5,四肢7,躯干7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年龄06;②近6个月内未接受任何治疗;③无瘢痕体质,非过敏体质;④无心血管及血液系统疾病;⑤无精神疾病、家族史;⑥病灶具有局限性,且每例患儿仅有1处皮损;⑦患儿的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2 排除标准:①近半年内接受过冷冻、激光、放射性核素等其他治疗方式;②同时患多种血管性疾病;③合并其他皮肤疾病;④治疗后未能定期随访;⑤患严重内科系统疾病;⑥合并肝炎。

1.3 仪器和材料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同方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盐酸金霉素眼膏(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聚桂醇注射液(陕西天宇制药有限公司),注射用盐酸平阳霉素(哈尔滨莱博通药业有限公司),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遂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理盐水(河南双鹤华利药业有限公司);数码相机(上海沪震实业有限公司,型号XWYX019);脉冲染料激光治疗仪[诺龙(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Vbeam Perfecta],配动态冷却系统(Dynamic cooling device,DCD)。参数:波长595 nm,能量714 J/cm2,脉冲宽度为1020 ms,脉冲持续时间0.4540.0 ms,光斑710 mmDCD:冰雾冷却,喷射30 ms,延迟20 ms

1.4 研究方法

1.4.1 资料收集:收集患儿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变性质、病灶部位、治疗次数、疗效和不良反应等。其中对照组患儿不接受任何治疗。

1.4.2 脉冲染料激光治疗:A组和B组患儿均接受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开始治疗前,向患儿的监护人详细说明激光的预期疗效、治疗风险及术后护理等。并且在每次治疗前及治疗后随访时,均在同一间、光线及角度固定的治疗室内用同一台数码相机进行拍照记录。常规清洁消毒皮肤,根据患儿的耐受程度及皮损面积选择是否给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根据患儿的年龄、皮肤质地、皮损部位、病变类型等调整治疗参数,患儿及操作者均予专业滤光镜或眼罩防护,同时记录相关治疗参数、不良反应等。治疗间隔为46/次。术后治疗区给予冰袋外敷1020 min,并外涂金霉素眼膏23 d,避免抓挠,注意防晒,保持局部清洁,待痂皮自然脱落。

1.4.3 A:1.4.2基础上予以聚桂醇注射液。于激光术后1周行聚桂醇注射液局部注射。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瘤体范围及厚度。将聚桂醇注射液和空气13混合置入三通管,并反复推注使其混合成泡沫状硬化剂。常规消毒瘤体病变区,将头皮针刺入瘤体,回抽有血后,缓慢注入硬化剂。一般情况下,1 cm2瘤体表面积用0.50.6 ml聚桂醇注射液。开展多方向和多位置注射,常分为35个点注射,注射后瘤体肿胀变白,继续对局部施加压力23 min。结束后观察34周可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再次行激光治疗。根据情况治疗14个疗程,治疗后定期随访6个月。

1.4.4 B:1.4.2基础上予以平阳霉素治疗,于激光术后1周行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将8 mg平阳霉素+1 ml 1%盐酸利多卡因+7 ml生理盐水充分混合。常规消毒瘤体病变区,将头皮针在瘤体周围0.5 cm处刺入。一般情况下,按照0.20.3 mg/kg的注射用量,注射后瘤体肿胀变白,继续对局部施加压力13 min。结束后观察34周可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再次行激光治疗。根据情况治疗14个疗程,治疗后定期随访6个月。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疗效:治愈为皮损症状完全消失,肤色基本恢复正常或消退面积>90%;显效为皮损症状消退程度60%90%,肤色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为皮损程度好转,消退程度30%60%,肤色明显改善;无效为皮损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消退面积<30%,或治疗1年内复发。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2 安全性:记录治疗期间患儿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暂时性充血、水肿、水疱、色素沉着、浅表型瘢痕等。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分析数据,P<0.05表示本研究中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患儿的年龄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临床疗效、安全性等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

二、结果

2.1 三组的临床疗效对比

A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97.00%)高于B组患儿(71.00%),B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6.67%)(P<0.05),见表1。其中A组患儿经过治疗后,血管瘤明显变小,颜色明显变淡,见图1



2.2 两组的安全性对比

A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1.00%)稍低于B组患儿(77.00%)(P>0.05)。其中71.00%(142/200)患儿出现充血水肿,均在12 d内消退;4.00%(4/200)患儿出现水疱,2周内消退;0.50%(1/200)患儿出现色素沉着,3个月内好转;0.50%(1/200)患儿出现浅表性瘢痕,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见表2


2.3 不同皮损部位的临床疗效对比

皮损部位在面部、颈部、四肢、躯干患儿的总有效率(94.59%96.88%74.42%68.6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比较不同性别的临床疗效对比

男、女患儿的总有效率(85.92%82.9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不同年龄的临床疗效对比

<1岁、13岁、36岁患儿的总有效率(91.67%79.17%62.5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6 不同皮损面积的临床疗效对比

皮损面积为<1 cm215 cm2>5 cm2患儿的总有效率(93.18%82.93%60.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三、 讨论

婴幼儿混合型血管瘤大多生长在体表、颜面部,不仅影响美观,还可引起相应功能障碍,给患儿及亲属带来极大的精神创伤。脉冲染料激光为无创性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血管瘤最常用的激光,可以利用选择性光热解作用,选择性的吸收激光去破坏靶组织,产生热凝固效应而不伤到周围组织,从而使血红蛋白变性、凝固,破坏血管内皮细胞,达到治疗的目的,具有可调节脉宽、波长、能量密度等作用,且治疗时间短,组织损伤小,不良反应少,美学效果佳,易于被患儿家属接受[7]。有研究指出,595 nm的脉冲染料激光适用于皮肤薄嫩的婴幼儿,对氧合血红蛋白的选择性作用强,组织穿透性更好,能保持血管特异性,还能避免其他激光产生的出血、紫癜等症状,并降低色素沉着及瘢痕的发生风险,同时配合DCD能减轻痛感及热损伤,缓解疼痛,从而达到破坏靶血管的目的,安全性较高[8-10]。聚桂醇注射液、平阳霉素均作为硬化剂,在血管瘤等疾病中应用广泛,且已取得良好的疗效。

本研究发现,A组患儿的总有效率(97.00%)明显高于B(71.00%)(P<0.05),提示聚桂醇注射液联合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混合型血管瘤具有显著的疗效。而由于婴幼儿血管瘤本身具有自我消退的特点,本研究将A组、B组患儿与未接受任何治疗的对照组患儿进行对比,发现A组、B(97.00%71.00%)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6.67%),表明婴幼儿血管瘤经过有效且规范的治疗后,能够减轻或消除血管瘤症状。另外,71.00%(142/200)患儿出现充血水肿,均在12 d内消退;4.00%(4/200)患儿出现水疱,2周内消退;0.50%(1/200)患儿出现色素沉着,3个月内好转;0.50%(1/200)患儿出现浅表性瘢痕,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说明采用聚桂醇注射液、平阳霉素分别联合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混合型血管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由于激光深度较浅,>1 mm的小动脉封闭效果较差,故中心点较粗或较突出的皮损部位需要经过23,甚至多次的治疗才能痊愈。相关研究也证实,595 nm脉冲染料激光脉宽可调范围更大,治疗时可根据血管粗细随意调节,能使能量更均衡地作用于血管,穿透表皮和真皮直抵病变血管,作用于血管中的血红蛋白,还能切断血管对病变组织的营养供应,同时血管内皮细胞也受到破坏,减少血管再通的可能性,这样可有效避免微波有创方法所带来的瘢痕、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还可使患儿疼痛和热损伤降至最小[11-12]。本研究中,皮损部位在面部、颈部、四肢、躯干患儿的总有效率(94.59%96.88%74.42%68.6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面部、颈部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四肢、躯干,这可能是由于面部、颈部病灶的血管位置深度、管径粗细与四肢、躯干的病灶存在差异性[13]。另外,<1岁、13岁、36岁患儿的总有效率(91.67%79.17%62.5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分析是由于年龄较小的患儿皮肤组织薄,病灶厚度相对较小,这有利于药物及激光穿透对病灶靶点发生作用。此外,皮损面积为<1 cm215 cm2>5 cm2患儿的总有效率(93.18%82.93%60.00%)相比(P<0.05),其中面积较大的患儿总有效率较小,而具有较大病变区域的患儿通常病程较长,病变区域较厚,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疗效[14-15]

综上所述,相较于平阳霉素,聚桂醇注射液联合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混合型血管瘤患儿具有显著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是临床用于治疗婴幼儿混合型血管瘤较理想的选方式。另外,婴幼儿混合型血管瘤的疗效与皮损部位、皮损面积、年龄有关。





Copyright 2019-2020 中国硬化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8100338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