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学》网络首发论文网络首发日期: 2025-04-28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硬化治疗研究进展
卢珊,贾英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重庆 400016)
基金项目: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重点项目(CSTB2022TIAD-KPX0159)
△通信作者,E-mail:202125@hospital.cqmu.edu.cn
摘要: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EC)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的病理类型,多见于育龄期妇女,患者常表现为下腹疼痛、痛经、腹部包块及不孕等症状。目前 OEC 的传统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药物治疗难以根治病变,手术治疗易损伤卵巢组织、增加再次手术难度。因此,硬化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通过使用硬化剂,如乙醇或聚桂醇,直接作用于 OEC 以达到治疗目的。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迅速、疗效明确以及对卵巢功能影响小等优点,在一定条件下有望成为传统治疗方式的有效替代,为 OEC 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关键词]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硬化治疗;乙醇;聚桂醇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妇科疾病,其特征是子宫外存在子宫内膜样组织,导致痛经、不孕症和慢性盆腔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响约 10% 的育龄女性,即全球约有 1.9 亿妇女为内异症患者[1,2]。关于内异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内异症的发生与雌激素,免疫,慢性炎症以及遗传因素相关,主导理论是 Sampson“经血逆流”学说,2010 年我国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位内膜决定论”,其他发病机制包括淋巴及静脉播散,医源性种植,以及体腔上皮化生和干细胞理论[3]。最新的研究观点认为,内异症与遗传[4],免疫[5],炎症[6]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varian Endometriotic Cyst,OEC)是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常见的病理类型,占比 17%~44%[7,8],子宫内膜组织在卵巢皮质内生长,形成的含有陈旧性血液和子宫内膜组织的囊肿。这种囊肿通常充满深棕色至黑色的液体,因其外观类似巧克力,故又常被称为“巧克力囊肿”。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手段有限,需要寻找副作用较少且对生育能力无负面影响的新型治疗手段,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如使用口服避孕药、孕激素类药物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等,但药物治疗无法根治病灶,长期使用可能有肝肾功损伤及骨质丢失等副作用;手术治疗则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症状严重或有较大卵巢内膜异位囊肿等情况,但手术则不可避免对卵巢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9]。如今超声介入技术趋近成熟,在卵巢内膜异位症治疗方面的应用也逐渐增多,主要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联合硬化治疗方法,即通过精准定位囊肿并注入硬化剂,使病灶内产生无菌性炎症,局部结缔组织增生和纤维化,最终使病灶萎缩直至消退,从而实现囊肿的消除、生育力保护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自 Akamatsu 等于 1988年首先报道超声引导穿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无水酒精硬化治疗以来, 该治疗方式已取得较好临床治疗效果。2013 年国内学者许芙蓉和闻应时等相继报道了新型硬化剂聚桂醇在子宫内膜囊肿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拓宽该治疗模式硬化药物的选择。本文旨在综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硬化治疗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挑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治疗决策依据。
一、 乙醇硬化治疗
根据国内外文献可以总结出硬化治疗适用于囊肿直径大于 4 cm,囊内分隔小于 3 条、不愿或不能手术、或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前需预处理的 OEC 患者,尤其是希望保留生育力的育龄期女性[10-12]。在临床应用中,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囊肿的特征及治疗相关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充分发挥硬化治疗的优势,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乙醇是目前应用于 OEC 方面最广泛的硬化剂,可使囊壁上皮细胞脱水、蛋白凝固变性,同时能干扰微循环(使内皮损伤、血栓形成和缺血坏死)[13],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而失去分泌功能,囊肿液体不再增加,并产生无菌性炎性反应使囊壁粘连、纤维组织增生,从而囊腔闭合囊肿消失[10]。
1.1 治疗效果
大量文献一致表明,使用乙醇作为硬化剂进行硬化治疗对 OEC 具有显著的体积缩小效果。Han 等[14]通过对比硬化术前后 6 个月的囊肿大小,观察到显著的差异,囊肿平均直径从5.8cm 减少至 1.1cm。Anvari Aliabad 等[15]对 23 例 OEC 患者行保留 98%乙醇硬化治疗,并在3 个月的随访中发现囊肿体积平均缩小了 50.4%,从 43.24 mm 减少至 21.83 mm。郭红梅等[16]通过对 42 例患者共计 54 个 OEC 行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后随访观察, 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治愈率达到 71.4%,总有效率为 93.8%。景文达等[17]发现 167 例 OEC 患者经 95%的乙醇硬化后 1 个月、3 个月和 6 个月的囊肿缩小率分别为 90.69%、88.79%和 90.97%。有趣的是,术后6 个月的数据显示,使用 75%乙醇浓度治疗的 57 例患者囊肿体积缩小率(97.99%)显著高于使用 95%乙醇浓度治疗的 84 例患者(90.97%),具有统计学意义。
此外,乙醇硬化治疗不仅对囊肿体积有显著影响,同时患者痛经及盆腔痛症状也能明显好转。14 例 OEC 患者在接受 95%乙醇硬化治疗前后 6 个月的疼痛评分从 3.86 显著下降至0.6[14],另一项研究中,20 例 OEC 患者在接受 99%乙醇硬化术后,平均疼痛评分从 5.79 显著降低至 1.26[18]。
1.2 对生育能力的影响
乙醇硬化治疗后,OEC 患者生育力能得到有效提高。较长时间留置乙醇可能对病变区域的治疗效果产生积极影响,乙醇保留在囊内则可能对卵巢的储备能力造成不利影响。血清中的抗苗勒管激素(AMH)是一种由前窦及窦卵泡的颗粒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它作为原始卵泡库大小的一个有效指标,具有较小的周期性波动,并且不易受到促性腺激素的影响,鉴于这些特性,AMH 已成为目前评估卵巢储备功能最常采用的生物标志物[19]。Aliabad 等[15]对 23 名卵巢内膜异位囊肿患者进行了保留 98%乙醇的硬化治疗,并在 3 个月的随访期间观察到 AMH 水平在治疗前后没有显著变化。然而,在一项回顾性研究[20]中,对 44 名保留 95%乙醇的患者进行了 6 个月的随访,发现 AMH 水平的下降显著大于未保留乙醇组(n=80),分别下降 0.72(23.6%)和 0.10(2.7%)。在有怀孕意愿的患者中,保留组有 54.5%(n=12)和未保留组有 47.2%(n=17)在观察期内未能怀孕。Crestani[21]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分析了 69例经腹腔镜保留 95%乙醇硬化治疗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结果显示,AMH 从术前3.4ng/mL 降至术后 2ng/mL,在 9 至 26 个月的随访期间,44 名有怀孕意向的患者中有 18 名(40.9%)成功怀孕。该妊娠率略低于文献中报道的切除手术或消融后的妊娠率(50%-75%),可能与该研究较短随访期有关系。Mohtashami 等[22]研究指出,与乙醇硬化疗法相比,腔镜手术后 AMH 的下降率更高,但在 6 个月后 AMH 的血清水平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变化。在Huang 等[20]研究中所有患者在研究结束时都接受了妊娠结局随访,在乙醇保留组中,1 例(4.5%) 自然受孕,9 例(40.1%)通过 ART 受孕,12 例(54.5%)未能受孕。在乙醇未保留组中,2 名(5.5%)自然受孕,17 名 (47.2%) 通过 ART 受孕,17 名(47.2%)在研究期结束时未能受孕。与保留组相比,未保留组接受 ART 的结局明显更好,未保留组(52.7%)的受孕总数也显著高于保留组(45.5%)。Miquel 等[23]回顾分析发现,与未接受该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接受乙醇硬化治疗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从 15.9%显著提升至 37.3%,生化妊娠率也从 23.2%显著提高至 43.3%,此外,活产率同样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显著增加,从 14.5%上升到 31.3%。Antonaci 等[24]通过回顾性研究 49 名 OEC 患者,乙醇硬化组与腹腔镜组相比,能够回收质量相同的卵母细胞,临床妊娠率(48.1% vs. 19.6%)和活产率(36.5%?vs. 14.3%)均显著增加。
1.3 不良反应
乙醇硬化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常报道不良反应包括头晕(类似于醉酒反应)、发热和腹痛,这些症状通常随时间推移和抗生素治疗后逐渐消退,如果经腹腔镜硬化治疗可能还存在手术相关并发症风险。Koo 等[18]在平均随访 23.7 个月期间,乙醇硬化组未出现不良反应,手术组出现2例轻微并发症(伤口感染)。另一项前瞻性研究[21]对 69 例接受腹腔镜 95%乙醇硬化治疗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进行了平均 21.7 个月的随访,有 2 例轻微并发症,如伤口感染。此外,7.2%的患者经历了术后严重并发症(肠瘘(2.9%)、尿瘘(1.4%)、输尿管狭窄(1.4%)和吻合口消化道出血(1.4%))。Miquel 等[23]研究中,3名女性在硬化治疗后立即出现了不良反应,其中 2 名女性出现发烧和盆腔疼痛,1 名在接受口服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消退,另1名需要腹腔镜引流卵巢脓肿,还有 1 名女性出现了醉酒样反应。陈华彬等[25]对 30 例接受乙醇硬化治疗的 OEC 患者进行的观察中,发现有腹痛(17例)、发热(8 例)和醉酒样反应(6 例)的发生。
1.4 复发
文献报道[26]乙醇硬化治疗 OEC 复发风险,未保留组比保留组高 3.47 倍,当乙醇保留在原位时,复发率介于 0%至 13.3%,而当乙醇仅留置 0 至 15 分钟时,复发率则介于 0%至62.5%。通过复习近 5 年的文献,总复发率似乎有所下降,这一变化可能与介入技术的改进、乙醇留置时间、随访时间长短和对复发定义不同有关。Lee 等[27]在对 180 名 OEC 患者进行99%乙醇硬化治疗后,在 3 年的随访期间未观察到复发病例。Krestani 等[21]在平均 17.5 个月的随访期间,对 51 名接受乙醇硬化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 11.8%的患者(6 例)出现了复发,这一复发率与以往报道的腹腔镜手术后复发率(10% - 22%)相近[26]。Cicco Nardone等[28]对患者行腹腔镜下 OEC 乙醇硬化术后,在平均 42 个月的随访时间内观察到有 5 例(9%)复发。Huang 等[20]在一年的随访中,保留乙醇组有 7 例(15.9%)复发,而未保留乙醇组有19 例(23.8%)复发。Alborzi 等[29]在 2 至 7 年的随访时间内,观察到经乙醇硬化治疗后有15 例(34.1%)复发。
在乙醇硬化治疗OEC方面,关于乙醇的留置时间及其保留的必要性,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延长乙醇硬化时间可能与提高治疗效果相关。早在 2001 年 Noma 的研究发现,在进行硬化治疗时,无水乙醇保留时间若少于 10 分钟,OEC 的复发率高达 62.5%;而当保留时间延长至 10 分钟或以上时,复发率显著下降至 9.1%,随后 Hsieh 发现乙醇保留组的 1年的复发率(13.3%)显著低于未保留组(32.1%)。Wang 等[30]通过 1 年的随访发现乙醇保留 10 分钟的治愈率(96%)显著高于短时保留组(82%),且未见复发。Chang 等[31]按硬化剂保留时间分组研究指出,较长保留时间组(7-10 分钟)的总恢复率显著高于短保留时间组(47.0% vs 28.7%)。但正如之前提到的那样,较长的乙醇保留时间在发挥对病灶更显著的治疗效果的同时可能会对生育能力产生负面影响[20]。
目前,高浓度酒精(95%-100%)作为硬化剂在治疗 OEC 方面的应用已广泛获得认可,但对不同浓度乙醇的硬化效果比较相关的研究很少。一项前瞻性研究[17]通过 6 个月的随访,对比了 75%和 95%酒精浓度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 75%酒精治疗组(n=57)的囊肿体积缩小率显著高于 95%酒精治疗组(n=84)。此外,在随访期间,共有 8 例(5.6%)复发,其中 7 例(87.5%)发生在接受 95%酒精治疗的患者中,这一结果提示,75%酒精浓度可能在治疗 OEC 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
CA125 是一种主要在体腔上皮组织中表达的肿瘤标志物,在血清中 CA125 的增高程度与 OEC 的病情严重性密切相关,作为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的关键生物标志物,CA125 广泛应用于 OEC 的诊断与管理[32]。乙醇硬化治疗后,患者的 CA125 水平显著降低,这一现象不仅证实了治疗的有效性,也表明治疗减轻了患者盆腔内的炎症反应[11,14]。王东玮等[33]发现复发患者血清 CA125 阳性率(81.25%)显著高于未复发患者(48.5%)。Lee 等[27]研究进证实,原发性和复发性 OEC 患者均从硬化治疗中受益,治疗后六个月 CA125 水平显著降低至正常范围,显示了硬化治疗降低 CA125 水平的显著疗效。有研究分析乙醇硬化治疗时间短、囊肿较大 (≥5.05 cm)、CA 125 水平较高(≥62.03 IU/mL)的患者复发率高[31]。
Bax 是促进细胞凋亡的因子,而 Bcl-2 是抑制细胞凋亡的因子,能延长细胞寿命。王东玮等[33]对 215 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EC)患者研究发现,无水乙醇硬化治疗组 Bax 蛋白表达低、Bcl-2 蛋白表达高,复发患者囊壁厚、血清 CA125 阳性率、Bax 蛋白阴性、Bcl-2蛋白阳性的比例高,这些因素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Bax 蛋白阴性表达、Bcl- 2 蛋白阳性表达均有助于抑制细胞凋亡,参与 OEC 的发病和超声介入术后复发的病理改变过程。
二、 聚桂醇硬化治疗
硬化治疗的适应症如 1 所述,聚桂醇硬化治疗则尤其适用于对乙醇硬化治疗有禁忌或耐受不良的患者,是硬化剂的选择的拓宽和补充。我国自主研发聚桂醇的化学名称为聚氧乙烯月桂醇醚,与德国产聚多卡醇注射液是同一种化合物。聚多卡醇最早作为局部麻醉剂被使用,后来偶然发现其具有使小血管闭塞的副作用。虽然聚多卡醇目前仅被 FDA 批准用于功能不全的大隐静脉、副大隐静脉和大隐静脉系统的可见静脉曲张,但聚多卡醇的使用已被选择用于各种超说明书临床应用。该药物在治疗血管瘤、脉管畸形、静脉曲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痔以及体表和脏器囊肿等多种疾病中均显示出明确的疗效[34,35]。临床上,聚多卡醇注射液的常用浓度包括 0.5%、1%、3%等,以及 1%聚桂醇注射液。聚桂醇(聚多卡醇)其结构与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可干扰细胞膜上的表面活性分子,破坏细胞膜结构并使表面张力显著降低,通过裂解内膜细胞导致其死亡,进而发生组织纤维化及囊腔闭塞[10,14,36]。近年来,聚桂醇在 OEC 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其较少的不良反应,有潜力成为未来主要的硬化剂。
2.1 治疗效果
关于聚桂醇治疗 OEC 的临床研究均来自国内,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国内外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其治疗效果。聚桂醇在 OEC 硬化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相对乙醇硬化治疗来说较少,但现有文献显示其治疗效果明确有效,同时聚桂醇在治疗 OEC 方面的显示出与乙醇相似的疗效,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乙醇。
文献中评估关于囊肿大小控制效果多采用治愈率及有效率来表述。高崇宇等[37]对 38 例OEC 患者进行 1%聚桂醇硬化治疗,3 个月后总有效率为 97.37%,血清 CA125 水平显著降低(75.31 vs. 21.48 U/ml),且硬化组发热患者(n=2)明显少于手术组(n=8)。罗春霞等[38]对 42 例 OEC 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 1%聚桂醇硬化治疗后,4 例患者出现下腹轻微疼痛,2例出现低烧,1 例出现反射性低血压,3 个月后治愈率为 88.1%,6 个月为 92.8%,9 个月为97.6%,12 个月时囊肿完全消失,治愈率达 100%。陈华彬等[25]则通过比较乙醇组(n=38)和聚桂醇组(n=35)对 OEC 的硬化治疗效果,6 个月时乙醇组有 35 例治愈,3 例有效,聚桂醇组有 30 例治愈,5 例有效,两组有效率均达 100%。
关于聚桂醇浓度对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治疗效果的影响还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由于报道较少尚未形成过系统性评价。Liu 等[39]通过建立实验小鼠动物模型验证了聚桂醇治疗子宫内膜囊肿的疗效,并比较了不同药物浓度治疗 4 周后之间的疗效差异。实验表明 1%聚桂醇与0.5%聚桂醇相比,1%聚桂醇能达到显著减少囊肿体积的效果,并且在病理组织上也可以看见 1%聚桂醇组囊肿上皮细胞及腺体萎缩更明显,而在未给予干预的小鼠模型中内异囊肿在4 周内明显增大。Gao 等[40]同样在小鼠模型上评估了不同浓度聚桂醇治疗子宫内膜囊肿的疗效,与注射生理盐水相比,1%、2%和 3%的聚桂醇均可使囊肿显著性减小甚至消失,且未对脏器造成损伤,但不同浓度的聚桂醇之间的消融效果没有显著差异。上述动物实验的数据结果表明,聚桂醇在减少囊肿体积、改善病理组织学特征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且不同浓度的聚桂醇在安全性上表现良好,未对动物模型造成明显的脏器损伤,为聚桂醇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临床试验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聚桂醇原液或泡沫剂均可用于硬化疗法,在治疗血管瘤和静脉畸形方面,多数文献中推荐聚桂醇泡沫剂,但有研究发现泡沫与原液硬化治疗效果并无显著差别,不同浓度的聚桂醇治疗效果有无差异存在争议[41,42],在治疗 OEC 方面也尚无研究证明泡沫剂硬化疗效优于原液硬化治疗。
与前述 1.4 节内容相似,聚桂醇硬化治疗与乙醇硬化治疗的 OEC 复发率相似,聚桂醇硬化治疗后 OEC 复发与囊壁厚度及大小,CA125 血清学水平,Bax 蛋白阴性表达、Bcl-2蛋白阳性表达有关系[43]。
OEC 患者在接受聚桂醇硬化治疗后,未观察到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发生显著变化[44],提示该治疗可能不会对患者的生殖能力产生显著影响。现有的文献资料,尽管数量有限,也倾向于支持聚桂醇治疗不会对生殖功能造成明显负面影响的观点[45],这也说明目前仍需更多的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证据来全面评估聚桂醇硬化治疗对 OEC 患者生殖健康的长期影响。
2.2 不良反应
聚桂醇作为一种硬化剂,在治疗 OEC 方面的显示出与乙醇相似的疗效,然而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乙醇,主要为腹痛和发热,不会出现醉酒样反应,因此聚桂醇硬化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潜力替代乙醇硬化剂的治疗方案。龙军强[46]在对 62 例 OEC 患者的研究中比较了聚桂醇和乙醇两种硬化剂的疗效,发现 1%聚桂醇硬化治疗的临床疗效与无水乙醇相近,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聚桂醇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疼痛和醉酒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 4 例和 0 例,显著低于乙醇组的 19 例和 14 例。术后聚桂醇组出现发热患者 2 例,而乙醇组未出现发热情况。陈华彬等[25]的研究中,聚桂醇硬化组患者的腹痛、发热、醉酒样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乙醇组。聚桂醇组腹痛 3 例(10.00%)、发热 1 例(3.33%)、醉酒样反应0例,乙醇硬化组腹痛17例(56.67%)、发热8例(26.66%)、醉酒样反应6例(20.00%)。以上结果表明,在治疗过程中,聚桂醇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显示出其在安全性方面的潜在优势。这种差异可能归因于聚桂醇的化学性质和作用机制,这些特性在临床应用中对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三、 其他硬化治疗
有研究创新性的用乙醇联合聚桂醇硬化治疗OEC,与单独使用乙醇相比,显示出相似的临床效果,并且不良反应更少[47],进一步的研究[48]则表明乙醇联合聚桂醇治疗OEC的临床效果与腹腔镜手术治疗相似,但在保留生育力方面可能更具优势,硬化剂的联合使用或可成为一种选择方案。
除了乙醇与聚桂醇,四环素、甲氨蝶呤、白介素-2、碘液、和高渗葡萄糖也曾被报道过具有硬化治疗OEC的潜力,尽管这些药物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但目前关于它们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和科学研究来验证其治疗价值。
四、 小结
硬化治疗在治疗 OEC 面具有明显优势,它是一种快速、微创的治疗方法,风险低,无需全身麻醉,成本相对较低,且可重复进行。与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相比,介入硬化治疗能够减少腹腔粘连的风险,同时减少卵巢组织的损失,从而更好地保护卵巢功能[23]。我国最新版内异症指南建议,在OEC影响取卵操作,或有生育要求的内异症复发患者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或囊肿体积较大时,可选择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虽然国内外指南尚未提及超声联合硬化剂治疗方案[8,49,50],但综合文献表明[10-12],硬化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囊肿直径大于4厘米且囊内分隔小于3条、不愿或不能手术、以及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前需预处理的 OEC患者,尤其是希望保留生育力的育龄期女性,因此硬化治疗可以作为OEC患者纳入考虑的治疗选择之一。目前用于治疗OEC的硬化剂主要是乙醇和聚桂醇。乙醇可使囊肿囊壁变性坏死,形成无菌性炎性反应,最终囊肿缩小消失,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头晕、发热、腹痛及醉酒样反应等,乙醇长时间的留置或直接保留可能对卵巢储备功能产生一定影响。聚桂醇通过损伤囊壁内皮细胞等机制发挥治疗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乙醇低,不会出现醉酒样反应,对患者的长期影响还缺少研究。两种硬化剂治疗效果相似,术后复发均与术前囊壁厚度、囊肿大小及CA125水平等因素有关。硬化治疗大多通过超声引导,经腹部或阴道穿刺进行,也有通过CT引导[44]或腹腔镜下[21]实施硬化治疗的报道,临床医生已经在实践中积累了关于OEC硬化治疗的宝贵经验。然而OEC硬化治疗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方式,目前应用并不广泛,硬化治疗在药物剂量、留置时间、是否保留以及最佳浓度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值得注意的是硬化治疗不能提供组织病理标本,存在漏诊恶性肿瘤的风险,因此进行硬化治疗的前提是需要充分评估卵巢病灶的良恶性。目前关于OEC硬化治疗的前瞻性研究较少,样本量也较小,为了进一步验证硬化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然需要开展多中心、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