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ou
24小时客服热线 029-88323296

当前位置:

首页 >微创学院 >聚桂醇文献

文献推荐 | 超声引导介入穿刺注射聚桂醇注射液在肝囊肿微创硬化治疗中的效果分析聚桂醇文献

发布时间:2025-02-13 10:15:17 来源: 浏览次数:120

《系统医学》2024 11 月第 9 卷第 21

超声引导介入穿刺注射聚桂醇注射液在肝囊肿微创硬化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樊昊1,牛海帆2,成辉兰1,陈天亮1,刘芳芳1,吕英功1

(1.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山东 济宁 272100;2.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山东 济宁 272100)

摘要:目的:探讨肝囊肿微创硬化治疗过程中超声引导介入穿刺注射聚桂醇注射液的应用效果。

方法:非随机选取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于 2022 6 月—2023 10 月收治的 80 例肝囊肿微创硬化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用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超声引导介入穿刺注射无水乙醇注射液)和观察组(超声引导介入穿刺注射聚桂醇注射液),40 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肝囊肿体积、肝功能指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总蛋白(total protein, TP)、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应激指标[皮质醇(cortisol,Cor)、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 Ang)、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 ticotropic hormore, ACTH)]、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 97.50%(39/40),高于对照组的 80.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7,P<0.05)。治疗后,观察组不同时间点囊肿体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 48 h,观察组 TP 高于对照组,ALPTBILCorAng-Ⅱ、ACTH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肝囊肿微创硬化治疗期间经超声指导下介入穿刺注射聚桂醇注射液具有较高安全性、有效性,能够缩小肝囊肿,减轻肝功能损伤。

关键词:超声;肝囊肿;聚桂醇注射液;肝功能;不良反应

肝囊肿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良性肝脏疾病,临床中常见于受妊娠和雌激素影响的 40~70岁女性群体[1]。对于体积较大的肝囊肿,传统治疗手段多采用手术干预,以减轻对肝脏组织的压迫,减少肝脏功能损伤。然而手术干预对机体创伤较大,尤其对于体弱的老年患者,存在较高的治疗风险。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影像学设备的更新,在微创治疗理念的指导下,超声引导下的介入穿刺注射硬化治疗逐渐受到重视。该方法因操作简便、时间短、创伤小、疼痛轻微、恢复迅速而广泛应用[2]。无水乙醇作为现代临床硬化治疗的常用药物,尽管有效,但许多患者常出现“醉酒样”反应,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3]。聚桂醇注射液作为一种刺激性小且安全性高的新型硬化剂,已被广泛用于甲状腺囊性结节、内痔等疾病的治疗[4-5]。为进一步探讨其在肝囊肿微创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进行了超声引导介入穿刺注射聚桂醇的疗效分析,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非随机选取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于 2022 6 月—2023 10 月收治的 80 例肝囊肿微创硬化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用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超声引导介入穿刺注射无水乙醇注射液)和观察组(超声引导介入穿刺注射聚桂醇注射液),40例。对照组中男 17 例、女 23 ;年龄 37~73 ,平均(55.95±6.33);囊肿体积 6~19 cm3,平均(13.41±5.58)cm3;14 例多发、26 例单发。观察组中男 16 例、女 24 ;年龄 35~74 ,平均(55.96±6.32);囊肿体积 5~20 cm3,平均(13.44±5.52)cm3;16 例多发、24例单发。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YL2021033)。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超声检查,结合实验室、查体结果确诊为单纯性肝囊肿[6];②肝囊肿体积≥5 cm;③拒绝外科手术而自愿进行微创硬化治疗;④无介入穿刺治疗禁忌;⑤随访信息完整有效。

排除标准:①酒精过敏者;②合并胆道出血、囊肿感染、肝癌、胆管瘘等其他肝胆疾病或其他恶性肿瘤者;③凝血功能与心、肾、肺、脑等脏器功能障碍者;④患有严重腹水者;⑤入组前接受过抗凝治疗或合并血栓性疾病、或严重出血而无法有效纠正者;⑥囊液内含胆汁者;⑦精神病或认知、意识不清者;⑧中途因故退出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的无水乙醇注射液(国药准字 H20220009;规格:20 mL)注射。治疗前,实时监测血压、呼吸和心率,确保体征稳定。使用 LOGIQ E9 彩超探查肝囊肿的数量、位置和直径,并标记最佳穿刺路径。治疗过程中,全面清洁消毒,并铺设无菌巾。在局部穿刺位置切开 0.5 cm,超声指导下进行引流套管穿刺。针头置入囊腔下半部分的 2/3 ,拔出针芯,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吸囊内液体直至干净。随后用 0.9% 氯化钠溶液清洗囊腔 2~3 ,直到囊液清亮。最后,注入无水乙醇10 mL。观察组患者使用聚桂醇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80445;规格:10 mL 100 mg)。治疗前准备、穿刺入路及囊腔清洗步骤与对照组相同。待囊液抽吸后,每次注入聚桂醇 5 mL。两组均根据囊肿情况,1~2 周治疗一次,3 次为一个疗程。

患者术毕,嘱患者卧床静养,并指导患者摆放体位,以确保聚桂醇注射液和无水乙醇能够充分与囊壁接触,动态观察 2~3 h。治疗结束后退针,并加压包扎穿刺点。所有患者均随访 12 个月。

1.4 观察指标

(1)治疗效率。治疗后进行为期 12 个月的随访,以评价临床疗效。具体标准如下:①治愈:肝囊肿消失,或直径<0.5 cm,并且在治疗后 12 个月随访期间无复发。②有效:肝囊肿体积比治疗前缩小幅度≥50%。③无效:囊肿体积比治疗前缩小幅度<50%。总有效率=有效率+治愈率。

(2)肝囊肿体积。在治疗前及治疗后 13612个 月,分别进行一次超声复查,以测量肝囊肿的体积。

(3)肝功能指标。常规使用真空管抽取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 48 h 的外周静脉血 3~5 mL,离心 3 000 r/min,低温-20℃离心 15 min,半径 10 cm。随后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总蛋白(total protein, TP)、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

(4)应激指标。使用上述相同方法测定应激指标[皮 质 醇(cortisol, Cor)、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 Ang)、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 ticotropic?hormore, ACTH)]

(5)不良反应。观察患者在治疗后是否出现囊内出血、疼痛、头晕、胸闷、恶心等不良反应。

1.5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肝囊肿体积、肝功能指标、应激指标为计量资料数据 ,Shapiro-Wilk 检验符合正态分布,(-x±s)表示,组间比较行两独立样本 t 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 t 检验;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为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行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7.50%(39/40),高于对照组的 80.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肝囊肿体积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肝囊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不同时间点囊肿体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 ALPTPTBIL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 48 h,观察组 TP 高于对照组,ALPTBIL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3


2.4 两组患者应激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 CorAng Ⅱ、ACTH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 48 h,两组应激指标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 CorAng Ⅱ、ACTH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见表 4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


三、讨 论

肝囊肿主要是由于囊壁分泌大量上皮细胞所致,或由细菌感染、创伤导致囊壁水肿,且与淋巴管障碍及肝内胆管异常密切相关[7]。由于肝囊肿所处位置特殊,且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囊肿体积逐渐增大并压迫肝脏组织,导致疼痛、餐后饱胀、肠胃不适等症状,甚至引发肝损害、黄疸及严重腹水,极大影响患者的安全与健康[8]。虽然常规外科手术能够切除囊肿,但侵入性操作会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增加身心痛苦,并影响术后恢复。

在现代临床中,微创介入治疗逐渐受到重视,许多研究证实硬化剂能够有效抑制囊壁上皮细胞的过度分泌,从而减轻炎症反应,避免囊肿粘连[9]。无水乙醇和聚桂醇注射液是当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两种硬化剂,关于这两者在肝囊肿治疗效果上的比较,尚存争议。韩琳等[10]研究表明,80 例肝肾囊肿患者中,试验组的总有效率高达 100.00%,高于常规组的 90.00%。江攀等[11]研究发现,72 例肝肾囊肿患者中,聚桂醇治疗后的囊肿体积缩小率明显高于乙醇治疗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效率为 97.50%,高于对照组的 80.00%;治疗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和 12 个月观察组的肝囊肿体积均小于对照组(P <0.05)上述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超声指导下介入穿刺注射聚桂醇注射液的效果优于无水乙醇注射液。其原因在于,使用无水乙醇反复清洁囊腔容易导致囊液内大量白蛋白变质并附着于囊壁上皮,降低囊壁上皮细胞与酒精接触的效果,进而影响硬化治疗效果[12]。而聚桂醇注射液则能改善囊壁上皮细胞的分泌,促使囊腔闭合,提升硬化效果[13]

白龙妹等[14]155 例肝囊肿患者进行了临床疗效的对照探讨 ,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 ALPTBILCor 均低于对照组(P <0.05)。吴智慧等[15]研究则发现,86 例单纯肾囊肿患者中,观察组术后的血清 Cor Ang 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后的TP 升高,ALPTBILCorAng Ⅱ、ACTH 均降低,且观察组的TP 高于对照组,ALPTBILCorAng Ⅱ、ACTH 均低于对照组(P <0.05)。这些结果表明超声指导下介入穿刺注射聚桂醇注射液能够进一步减轻对肝脏组织的应激损伤。相较于无水乙醇注射液,聚桂醇注射液在囊腔内的保留时间更长,能够扩大囊壁与药物的接触范围,持续清洁囊壁,抑制囊壁血管内皮分泌,并促使其逐渐萎缩凋亡,促进囊肿的钙化和硬化,达到保护肝脏的目的。同时,聚桂醇注射液中含有的高分子化合物在注入后可产生局部麻醉效应,抑制应激反应,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观察组的囊内出血、疼痛、头晕、胸闷和恶心等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 5.00%,低于对照组的 27.50%(P<0.05),表明聚桂醇注射液的应用安全,患者耐受性良好,这可能与聚桂醇注射液无酒精释放的特性有关。

综上所述,超声指导下介入穿刺注射聚桂醇注射液在缩小囊肿、保护肝功能及减轻应激反应方面具有良好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


Copyright 2019-2020 中国硬化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8100338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