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网络首发论文网络首发日期: 2024-12-06
无水乙醇与聚桂醇硬化治疗盆腔淋巴囊肿:有效性及安全性
牟川 1,2,胡敏 2,谢琴 2,李进 3,岳文胜1*(1.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超声科,四川 南充 637000;2.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3.感染中心,四川 宜宾??644000)摘要:目的:观察利用无水乙醇与聚桂醇硬化治疗盆腔淋巴囊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盆腔淋巴囊肿患者,对其中 50 例以无水乙醇(无水乙醇组)、48例以聚桂醇(聚桂醇组)为硬化剂进行治疗;记录治疗后并发症,并根据治疗后3个月症状改善情况及超声、CT或 MRI评估疗效。
结果:对 2 组均顺利完成治疗。治疗后无水乙醇组 20 例出现不良反应,包括疼痛(n=5)、醉酒样反应(n=2)、囊肿感染并耐药(n=1)、肠道穿孔(n=1)及免疫力降低(n=6),其中 2 例属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CTCAE)1 级不良反应、18 例为 CTCAE 2~3 级不良反应;聚桂醇组 2 例出现轻微疼痛,均为 CTCAE 1 级不良反应;无水乙醇组CTCAE2~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聚桂醇组[36.00%(18/50) vs. 0(0/48),χ2=21.168,P<0.001]。2 组上述不良反应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均好转;未见其他并发症。治疗后3个月无水乙醇组4例痊愈、40 例好转、6例无效,聚桂醇组7例痊愈、40 例好转、1例无效,组间囊肿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00%(44/50) vs. 97.92%(47/48),χ2=4.178,P=0.128)。
结论:以无水乙醇与聚桂醇硬化治疗盆腔淋巴囊肿效果相当,而后者安全性更高。
关键词:骨盆; 淋巴囊肿; 硬化治疗
盆腔淋巴囊肿是宫颈癌根治术及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始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 5~8 天,一般在术后 4~6 周形成[1];随囊肿体积增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腹痛、尿路梗阻、便秘等症状,压迫髂血管时可致下肢血栓等[2-3]。有症状淋巴囊肿经单纯穿刺引流治疗后复发率高达80%[1]。硬化治疗淋巴囊肿有效性高,治疗后复发率明显降低;但硬化治疗存在一定不良反应,选择有效性、安全性更佳的硬化剂十分重要。目前聚桂醇和无水乙醇广泛用于硬化治疗肝、肾、甲状腺及卵巢囊肿[4]。本研究观察利用无水乙醇与聚桂醇硬化治疗盆腔淋巴囊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一、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收集 2018 年 1 月—2024 年 6 月于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硬化治疗的 98 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盆腔淋巴囊肿患者,年龄 42~76 岁、平均(60.8±8.0)岁,盆腔淋巴囊肿最大直径5.1~17.0cm、平均(7.2±3.3)cm,50 例接受无水乙醇(无水乙醇组)、48 例接受聚桂醇(聚桂醇组)硬化治疗。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盆腔淋巴囊肿诊断标准[5-6];②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硬化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免疫系统疾病者;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③伴血液系统疾病、代谢功能障碍;④临床资料不全。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24-210-01);治疗前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 Philips EPIQ5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频率 4~8 MHz 凸阵探头 C5-1。嘱患者平卧,先行超声扫查评估病灶并确认靶病灶(存在多发囊肿时,以最大者为靶病灶),之后进行消毒、铺巾及局部麻醉,根据患者体型及囊肿深度,选择日本八光 PTC 穿刺针(18G×200 mm)或以中心静脉导管包中的普通穿刺针(长度 100 mm)经皮穿刺囊腔,回抽见囊液后置入 7F 双腔中心静脉导管或 8F猪尾巴引流导管(邦特),缓慢抽出囊液,并将 5 mL 囊液注入医用无水乙醇中进行蛋白实验。之后对 2组分别注射无水乙醇及聚桂醇注射液(陕西天宇制药公司)进行硬化治疗,注入剂量为抽出囊液量的1/3~2/3,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 100 mL;反复冲洗囊腔 3~5 次并将硬化剂置于囊腔 10~30 min 后全部抽出[1],并留置囊腔引流管持续引流;间隔 2~4 天进行 1 次硬化治疗。若囊肿最大径 5~8 cm 且无合并感染时,可根据囊肿变化给予 1~3 次治疗后拔除引流管[1];如囊肿最大径>8 cm 或合并感染,则根据囊肿变化及症状予 4~7 次硬化治疗,直至每日引流量<10 mL、持续 1 周以上并排除引流管梗阻可能后拔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观察患者有无疼痛、感染等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并按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 CTCAE)5.0 版[7]进行分级。
分别于治疗后 1 及 3 个月复查超声、CT 或 MR 检查,观察盆腔淋巴囊肿变化。根据治疗后 3 个月症状改善情况及影像学结果评估疗效[1]:①治愈,盆腔淋巴囊肿及症状完全消失且无复发;②好转,囊肿最大直径<原病灶的 1/2 且症状明显缓解;③无效,囊肿无缩小或囊肿最大直径>原病灶的 1/2,患者发热、疼痛、压迫等临床症状未消失,需手术干预。计算淋巴囊肿控制率:控制率=(治愈病例数+好转病例数)/病例总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6.0 统计分析软件。以-??±s 表示计量资料,行 t 检验。采用 χ2检验或连续校正 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 果
2.1 临床资料
2.2 不良反应
对 2 组均顺利完成硬化治疗。无水乙醇组 35 例、聚桂醇组 31 例需多次治疗,平均硬化次数分别为 3.0±1.9 及 2.8±1.7。治疗后无水乙醇组 20 例出现不良反应,包括疼痛(n=5)、醉酒样反应(n=2,如发热、头晕、恶心、心率加快等)、囊肿感染并耐药(n=6,图 1)、肠道穿孔(n=1,图 2)及因囊肿缩小不明显而免疫力降低(n=6),其中 2 例为 CTCAE 1 级不良反应、18 例为 CTCAE 2~3级不良反应;聚桂醇组 2 例出现轻微疼痛,均为 CTCAE 1 级不良反应。以上不良反应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均好转,未见其他并发症。无水乙醇组 CTCAE 2~3 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聚桂醇组[36.00%(18/50) vs. 0(0/148),χ2=21.168,P<0.001]。见表 2。
2.3 疗效
治疗后 3 个月,无水乙醇组 4 例痊愈、40 例好转、6 例无效,聚桂醇组 7 例痊愈、40 例好转、1 例无效;组间囊肿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00%(44/50) vs. 97.92%(47/48),χ2=4.178,P=0.128)。
三、讨 论
目前对于妇科恶性肿瘤切除+盆腔淋巴结术后淋巴囊肿形成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淋巴系统结构有关:淋巴管壁缺乏平滑肌细胞,损伤后无法自行收缩、闭合,术中淋巴管断裂或残端处理不彻底可使受损淋巴管部分或全部开放,不断产生回流的淋巴液连同组织液和创面渗液共同潴留、粘连,后经包裹形成假性囊肿,即淋巴囊肿[1]。
单次抽液并硬化治疗对于直径约 5 cm 且无感染的盆腔淋巴囊肿效果较好;而囊肿体积较大时,常需留置引流管并予以多次硬化治疗,合并感染时需增加硬化治疗次数。硬化治疗后体积较大(直径大于 10?cm)的盆腔淋巴囊肿易复发,且囊液量大造成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细胞经淋巴液丢失严重[8],使患者免疫力降低而增加感染风险,严重时不得不暂停放射及化学治疗。既往研究[9]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为引导,以淋巴管造影联合淋巴管硬化治疗乳糜胸,效果好、创伤小,但存在 X 线电离辐射及肺动脉栓塞风险。盆腔淋巴囊肿位置相对表浅,远离心、肺等重要器官,超声较易定位;于超声引导下进行硬化治疗可使囊壁内皮细胞变形、脱水、坏死、瘢痕化,从而使淋巴管微小漏口及囊壁粘连,以达到完全闭合[4];其常用硬化剂包括无水乙醇和聚桂醇[10]。既往文献[11]报道,以无水乙醇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甲状舌管囊肿效果良好。
本研究于超声引导下利用无水乙醇或聚桂醇硬化治疗 98 例盆腔淋巴囊肿,治疗后聚桂醇组 CTCAE?2~3 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无水乙醇组,可能原因在于聚桂醇为醚类化合物,具有局部麻醉效果[12],可降低疼痛感、抑制机体应激反应[13];无水乙醇组中 1 例囊肿较大(17 cm×8 cm×10 cm)并伴感染,经6 次硬化治疗后发生肠穿孔,可能与囊肿较大、壁薄弱,而无水乙醇刺激性较大、渗透性强,且留置引流管并反复硬化治疗致囊壁不完整,与周围肠管粘连出现溃疡并穿孔有关,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对于形成较快且较大的盆腔淋巴囊肿,需谨慎应用无水乙醇进行硬化治疗,且注入硬化剂前宜先行超声造影观察囊壁完整性。治疗后 3 个月,2 组囊肿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 2 种硬化剂用于硬化治疗盆腔淋巴囊肿效果相当。
综上,以无水乙醇与聚桂醇硬化治疗盆腔淋巴囊肿效果相当,而后者安全性更高。但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样本量有限,有待后续通过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