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ou
24小时客服热线 029-88323296

当前位置:

首页 >微创学院 >聚桂醇文献

文献推荐 | 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治疗小儿淋巴管瘤的疗效分析聚桂醇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26 10:49:23 来源: 浏览次数:119

  《现代实用医学》2020年3月第32卷第3期
  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治疗小儿淋巴管瘤的疗效分析
  陈新新,周健,蒋通
  【 325000 浙江省温州,温州市人民医院(温州市妇女儿童医院)】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治疗小儿淋巴管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探讨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治疗小儿淋巴管瘤的临床疗效。
  结果:48例总有效率为91.7%,其中完全缓解32例(67.7%);明显缓解 6 例(12.5%);部分缓解6例(12.5%);无效 4 例(8.3%)。注射后有8例(16.7%)患儿出现发热,体温均低于38.5℃,经物理降温后自行退热;4 例 (8.3%)局部出现不同程度肿痛,注射后 1 ~ 3d 肿痛自行缓解。
  结论: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注射治疗小儿大囊型淋巴管瘤疗效确切,且具有微创、操作简便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关键词:
  儿童;淋巴管瘤;聚桂醇;超声引导;硬化治疗
  文献编号:
  doi:10.3969/j.issn.1671-0800.2020.03.045
  淋巴管瘤(LA)是淋巴系统发育障碍所致的一种先天性良性脉管病变,发病率仅次于血管瘤位居第二[1]。大部分淋巴管瘤生长缓慢,不会自行消退,硬化 治疗和外科手术是小儿淋巴管瘤的主要 治疗方式[2]。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由于创伤大、术中容易引起重要血管或神经损伤、瘤体切除不完全,术后可能导致组织 缺损影响美观,且复发率高等原因不作为首选的治疗方式。随着微创医学的发展及精准医学的理念影响,硬化治疗为淋巴管瘤患儿提供了另外一种可供选择 的手术替代治疗方法,是目前治疗小儿 淋巴管瘤的主流方式[3]。如何针对不同 类型淋巴管瘤进行硬化介入治疗和硬化 剂如何选择已成为近期临床研究的热点。笔者对 48 例进行超声引导下聚桂 醇硬化注射治疗淋巴管瘤患儿的临床资 料进行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浙江省温州市人 民医院(温州市妇女儿童医院)2017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收治的 48 例小儿淋巴 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 28 例,女 20 例;年龄 1 个月至 9 岁,平均年龄 24.2个月;病变位于颈部 18 例,腋窝 17 例, 四肢 7 例,前胸壁 6 例;肿物大小 2 cm×3.5 cm ~ 10 cm×12 cm,平均大小 4.9 cm×5.8 cm。病变类型:大囊型淋巴 管瘤 30 例、微囊型淋巴管瘤 14 例、混合 型淋巴管瘤 4 例。其中 6 例大囊型淋巴 管瘤因囊内出血,发现瘤体迅速增大伴 疼痛不适而就诊。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 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 批准。
  1.1.1 纳入标准 患儿年龄<14周岁;患儿及家属自愿参加;影像学诊断明确;影像学诊断不明,病理结果明确诊断;患儿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均正常,且无自身 免疫性疾病;诊断明确后予以瘤体注射治疗的患儿;长期在本院门诊随访。
  1.1.2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患儿,对硬化剂类药物过敏的患儿。
  1.2 治疗方法
  1.2.1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行B超或MRI 扫描明确包块位置、性质及毗邻关系;注 射前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 能、心电图和胸部X线片,对检查结果正 常者给予聚桂醇治疗。
  1.2.2 泡沫硬化剂的制备 抽取 1%聚 桂醇注射液(陕西天宇制药有限公司生 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20080445)2 ml 加 8 ml空气经三通管制成 10 ml乳白色 微细泡沫剂。
  1.2.3 注射方法 术野常规消毒,超声确认淋巴管瘤位置及大小,在超声引导下注射器准确刺进入囊腔内,尽可能抽出囊液;再次在超声监视下将配置好的 泡沫硬化剂缓慢注入囊腔内,直至囊腔 内完全填充满泡沫硬化剂。对于混合型 淋巴管瘤患儿则由深至浅行多个囊腔内 穿刺抽液并分别注入聚桂醇。微囊型淋 巴管瘤为瘤体内多点多部位及多平面注入硬化剂,使药液在小囊间均匀分布注入硬化剂,使药物能均匀弥散至瘤体,注射完成后穿刺部位加压包扎。每次注射 用药剂量应根据瘤体数目及囊腔大小、病变类型、部位、范围、前期疗效、患儿体 质量等具体情况进行适量调整,严格控 制每次总的最大使用剂量,聚桂醇原液 总量≤8 ml( 20 mg)。
  1.3 随访观察
  患儿自接受第 1 次聚 桂醇注射治疗后即开始随访,随访结束 时间至 2019 年9月。对48例患儿每次 注射治疗前及治疗 1 个月后分别进行超声检查,当瘤体体积缩小> 90%后不再 注射治疗,进入观察期;每 3 个月复查彩 超 1 次,囊腔消失停止随访。如发现瘤 体部分缓解,则仍需继续注射治疗,如注 射满两次仍无效者,则终止药物注射硬 化治疗,改行手术治疗。随访观察标准 主要为通过体格检查及 B 超检查,观察 瘤体大小变化、判断临床症状有无缓解, 是否出现迟发瘤体内出血及感染;观察局部皮肤破溃、坏死、注射部位肿痛不适 等治疗并发症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1)完全缓解:临 床查体瘤体完全消失,B 超检查病灶处 未探及液性暗区,随访 6 个月无复发。(2)明显缓解:瘤体体积明显缩小,B 超 检查提示患侧组织较对侧增厚,病灶处 无液性暗区被探及。(3)部分缓解:瘤体 体积部分缩小,B 超显示病灶处仍可探 及少许散在分布的液性暗区。(4)无效:病灶无明显缩小,瘤体体积甚至继续增 大,临床症状无减轻或加重。
  二、结果
  本组患儿注射 1 ~ 5 次,平均 (2.4±0.62)次/例;注射后门诊随访 3 ~ 18 个月,平均 11 个月。总有效率为 91.7%,其中完全缓解 32 例(67.7%);明 显缓解 6 例(12.5%);部分缓解 6 例 (12.5%);无效 4 例(8.3%)。其中大囊型 淋巴管瘤效果最佳,完全缓解率为 93.3%(28/30),明显缓解率为 6.7% (2/30);微囊型完全缓解率为 28.6% (4/14),明显缓解率为 28.6%(4/14),部 分缓解率为 21.4% (3/14),无效率为 21.4%(3/14);混合型部分缓解率为 75.0%(3/4)例,无效率为 25.0%(1/4)例。并发症:注射后有 8 例(16.7%)患儿出现 发热,体温均低于 38.5 ℃,经物理降温 后自行退热;4 例(8.3%)局部出现不同 程度肿痛,注射后 1 ~ 3 d 局部肿痛自 行缓解。无穿刺部位感染;无重要血管、 神经损伤;无皮肤坏死等并发症。
 三、讨论
  淋巴管瘤是儿童常见的先天性脉管畸形,好发于头颈部、腋窝等与淋巴管形成密切相关的部位[4]。根据囊腔的大小,国际脉管异常研究协会将淋巴管畸形分为囊性淋巴管畸形(大囊型、微囊型和混合型);广泛性淋巴管畸形;Gorham-Stout 综合征;原发性淋巴水肿等[5]。淋巴管瘤 不会自然消退,少数重要部位的淋巴管 瘤可引起严重功能障碍。硬化剂治疗淋 巴管瘤因其疗效肯定、过敏反应低、无刺激性以及给药剂量小等优点备受关注。目前 硬化剂的种类 包括 博来霉素、OK-432(沙培林)、无水乙醇、聚桂醇注射 液等 [6]。其中聚桂醇近年来正逐步被用 于治疗淋巴管瘤,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化学刺激使囊壁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增殖,囊腔永久闭塞而达到治疗目的[7]。
  谭小云等[8]采用 1%聚桂醇制成泡沫 硬化剂治疗新生儿颈部大囊型淋巴管瘤 获得良好效果。本研究组共治疗小儿淋巴管瘤48 例,平均注射次数(2.4±0.62)次,总有效率达 91.7%,随访中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笔者通过将聚桂醇和空气以1∶4配比比例制成微细泡沫增加囊内压力、延长药物与瘤体内皮细胞的接触时 间而增强疗效。并通过超声引导确定最 佳注射部位和穿刺深度,对治疗过程进 行实时监控,实现对深部或隐蔽部位及 结构复杂的重要部位的多点穿刺,保证囊腔内全部注入药物,提高治疗的精准 性,同时最大限度避免副损伤,有效减少注射剂量和次数、缩短疗程,提高治疗效 果。笔者还发现治疗前6例囊内出血病 例均需注射2次以上才显效,提示可能是囊内出血以后,囊内血液浓稠未完全抽出,聚桂醇注入瘤体内后药物浓度稀 释有关。周军等[9]利用动物实验观察就 曾发现将 1%聚桂醇原液稀释至0.125%时,治愈率有统计学差异,这表明聚桂醇 原液稀释到一定程度时,其硬化活性作 用明显降低。因此针对合并囊内出血病 例,注射前应尽可能抽出囊内液,避免药物浓度稀释而影响治疗效果。笔者经验 是每次注射剂量0.25 ~ 0.6mg/kg,保证 药物浓度。回顾分析资料发现聚桂醇对 不同类型的淋巴管瘤治疗效果有差异, 对大囊型的完全缓解率是93.3%,对微囊 型的完全缓解率仅为 28.6%。针对进行 多次硬化治疗后仍有囊性液残留的6例部分缓解病例和4例无效患儿病例,后 期采取手术切除病灶,术后提示病理类 型为微囊型淋巴管瘤。总结分析可能是 由于微囊型病灶组织内淋巴管内皮囊腔 极小而多,同时伴大量间质组织致密结 构,药物注射时不能精准也不易进入内皮腔,也不易弥散与全部囊壁充分接触, 而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因此,笔者建议 将药物多点直接注入病灶区黏膜下或皮下,利用病变内多点高张力注射使药物扩散进入扩张的淋巴管及囊泡内,使药物与病变充分接触,尤其针对大面积弥散性的微囊型病变,不能寻求一次性治愈,硬化治疗要分期多次进行,避免单次超剂量治疗引起过度纤维化,必要时后 期可配合手术彻底根治。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注射治疗小儿大囊型淋巴管瘤疗效确 切,该方法具有微创、操作简便、对技术设备要求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治疗应用与推广,对微囊型、混合型淋巴管瘤还需要大样本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Copyright 2019-2020 中国硬化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8100338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