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ou
24小时客服热线 029-88323296

当前位置:

首页 >微创学院 >聚桂醇文献

文献推荐 | 1%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皮肤血管瘤的临床观察聚桂醇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11 08:34:08 来源: 浏览次数:108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年第15卷第4

1%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皮肤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陆晓逸,陈斌,蒋辉莉,王枫荻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210029

  摘要:

  目的:观察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皮肤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皮肤血管瘤32例,用聚桂醇泡沫硬化剂48mL向瘤体内局部多点均匀注射,每2周治疗1次,连续注射不超过5次。观察疗效及并发症。

  结果:平均注射3.5次(1~5次),治愈24例(75.0%),显效5例(15.6%),好转2例(6.3%),无效1例(3.1%),总有效率96.9%,无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聚桂醇泡沫硬化剂局部注射治疗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

  关键词:

  聚桂醇;血管瘤;硬化

  文献编号:

  16720709201604-022503

  血管瘤是皮肤科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上部分血管瘤因严重影响美观、产生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等原因需要尽早治疗[1]。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疗效不一。笔者采用1%聚桂醇泡沫硬化剂局部注射法治疗32例皮肤血管瘤,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32例,男10例(31.3%),女22例(68.7%);年龄3个月~17岁,平均5.6岁。血管瘤位于头部6例,面部5例,躯干12例,四肢7例,会阴部2例。其中草莓状血管瘤20例,海绵状血管瘤10例,混合血管瘤2例。瘤体面积大小0.589cm2,平均5.7cm2

  1.2 治疗方法

  采用Tessari[2],利用210mL注射器与三通管相连,将1%聚桂醇(陕西天宇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0445)与空气以13的比例混合,推注20次以上直至产生泡沫。

  瘤体表面消毒后,用带4.5G头皮针的注射器抽取聚桂醇泡沫硬化剂,将注射针从瘤体周围正常组织穿刺入瘤体,回抽有血液后注射药物,拔出针头后立即用棉球压迫止血。对大面积瘤体可分点注射和瘤体中央注射相结合,使药物在瘤体内均匀分布,注射到瘤体变苍白和肿胀为止,注射后针孔用消毒棉球压23min以防药液渗出。注射剂量可根据瘤体部位、大小、类型和患者年龄而定,每次聚桂醇泡沫硬化剂48mL。每2周治疗1次,连续注射不超过5次。记录注射次数、注射泡沫剂量及治疗的各种不良反应,并随访观察6个月。

  1.3 疗效判断

  由医生对硬化治疗前后瘤体进行视觉评估,按照瘤体消退程度,分别评定为治愈、显效、好转、无效[3]。治愈:血管瘤完全消失,功能恢复正常,皮肤色泽正常或接近正常;显效:瘤体消退60%以上,功能恢复正常,仍残留有病变;好转:瘤体消退30%60%;无效:瘤体消退≤30%或未消退。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同时观察有无溃疡坏死、感染、过敏反应、色素改变及瘢痕增生等并发症。

 二、结果

  32例患者平均注射3.5次,其中16例(50.0%)注射1~3次,10例注射4次(31.3%),6例注射5次(18.7%)。

  32例患者随访6个月,获得良好的功能和美容效果。32例患者治愈24例(75%),8例(25%)遗留不同程度的血管瘤体,其中显效5例(156%),好转2例(63%),无效1例(31%),总有效率96.9%。典型治疗照片,见图12


  治疗后局部有不同程度肿胀,无需处理,经3~5d自然消退。无1例出现感染、溃疡坏死和瘢痕形成等并发症。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曾出现一过性干咳、胸闷感,立即停止治疗,休息20min后症状消失。

  三、讨论

  血管瘤是皮肤科常见的疾病。传统分类[1]根据临床形态外观将血管瘤分为鲜红斑痣、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及混合性血管瘤。1982年,Mulliken[4]根据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点将血管病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大类。血管瘤具有快速增殖和可自然消退的独特生命周期,传统分类中的草莓状血管瘤、部分海绵状和部分混合型血管瘤均属此类。尽管血管瘤分类方法众多,但传统分类仍然是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方法。

  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5-9],如口服或外用β受体阻滞剂、口服或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硬化治疗、激光、外用咪喹莫特、冷冻、手术及放射治疗等,各有其优缺点。硬化疗法是一种相对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学者在1932年最早将其应用于血管痣的治疗[9]。硬化剂[10-11]种类较多,其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但都是通过损伤血管内皮并最终导致靶血管硬化而达到治疗目的。主要分为3类:①表面活性剂:如聚桂醇、十四烷基硫酸钠、鱼肝油酸钠等;②高渗溶液:如高渗葡萄糖、高渗氯化钠等;③化学刺激剂:如甘油、多碘化盐等。其中,只有表面活性剂可以被制成泡沫剂型。

  聚桂醇又名乙氧硬化醇、聚多卡醇,其最初是一种局麻药,于1967年开始被应用于硬化疗法。其作为硬化剂的作用机制[12]是:在血管内注射后,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作用部位的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聚集沉积,形成血栓并阻塞血管;同时由于药品的化学作用,使注射部位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形成肉芽组织增生,最后形成致密的纤维组织,闭塞血管腔。与其他硬化剂相比[12-13],聚桂醇毒性较低,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且具有麻醉作用,注射时不太痛,因此,聚桂醇逐渐成为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硬化剂。

  Winter[13]采用1%~3%的聚桂醇局部注射治疗了157例血管瘤患者,治愈率为81.1%Saxena[14]用聚桂醇治疗了15例血管瘤患者,治愈率为86.7%,有效率为93.3%;余文林等[3]采用1%的聚桂醇局部注射治疗了56例婴幼儿血管瘤,痊愈率为71.4%,有效率为85.7%;赵亚楠等[15]采用同样方法治疗了65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治愈率为23.1%,有效率为92.3%;笔者采用1%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了32例患者,平均治疗3.5次,治愈率为75%,总有效率为96.8%,总体疗效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一致,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根据聚桂醇注射液的说明书,其不良反应主要有局部组织坏死、暂时性头晕、胸闷、呼吸困难、恶心、视力障碍及局部感觉损害等,但临床报道其发生率较低。研究显示[31214-15]大部分患者术后局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一般持续1~5d,小部分患者局部可出现疼痛、糜烂或溃疡,这些症状均可自行缓解及消退。Matsuo[16]报道了1例眉间血管瘤患者因局部注射聚桂醇泡沫剂导致永久性失明,因而眶周血管瘤进行硬化治疗需谨慎。本文大部分患者治疗后局部有不同程度肿胀,数天后可自然消退;仅1例患者在治疗中出现一过性干咳、胸闷感,停止治疗并休息后症状消失,其原因可能与注射中部分泡沫随血流进入肺部有关,一般给予平卧、吸氧及对症处理后症状可消退;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感染、溃疡坏死和瘢痕形成等并发症。笔者采用聚桂醇泡沫剂局部注射治疗血管瘤,与采用聚桂醇原液注射相比,其治疗效果相当,但不良反应相对更少。泡沫硬化剂[17-18]是指液体硬化剂与气体混合所得具有表面活性的硬化剂泡沫。泡沫硬化剂可以排空管腔内的血液,增加硬化剂与内皮的接触面积及作用时间,从而提高硬化剂的疗效;同时由于气体的加入,可以降低硬化剂使用的剂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而与原液相比,泡沫硬化剂的不良反应更小,治疗也更安全。

  总之,1%聚桂醇泡沫硬化剂局部注射治疗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当然对此我们还需扩大临床样本量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Copyright 2019-2020 中国硬化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8100338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