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ou
24小时客服热线 029-88323296

当前位置:

首页 >微创学院 >聚桂醇文献

文献推荐 | 聚桂醇联合博来霉素局部注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的效果观察聚桂醇文献

发布时间:2024-02-25 10:27:13 来源: 浏览次数:170

 《中外医学研究》第17卷第30期(总第434期)2019年10月
  聚桂醇联合博来霉素局部注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的效果观察
  范霞 李飞 黄璜 周洲
  【贵州省人民医院 贵州 贵阳 550001】
  摘要:
  目的:探讨颌面部血管瘤使用聚桂醇联合博来霉素局部注射的效果。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2018年6月收治的颌面部血管瘤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局部注射博来霉素、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聚桂醇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上使用聚桂醇联合博来霉素局部注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的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
  关键词:
  聚桂醇,博来霉素,局部注射,颌面部血管瘤
  文献编号: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330
  颌面部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皮肤和软组织良性肿瘤,发病人群多为婴幼儿,大约60%的病变部位在口腔颌面部[1]。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血管或者淋巴管的肿瘤及畸形[2],病程进展快,可影响正常组织器官功能,严重者有生命危险。肿瘤虽然多为良性且存在自然消退的特点,由于其生长在颌面部的特点会导致患者面部病变以致畸形,如果不及时采取治疗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正常机能还会给其生活带来一定影响,所以应该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一般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及放射治疗[3],本文所采用的方法为聚桂醇联合博来霉素局部注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8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颌面部血管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根据脉管性疾病的细胞学生物特点对颌面部血管瘤的诊断[4]。纳入标准:(1)符合颌面部血管瘤的诊断标准;(2)病变部位于颌面部。排除标准:患者心、肝、肾系统有严重代谢障碍。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个月~14岁,平均(3.5±1.6)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个月~14岁,平均(3.6±1.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给药前均应联查肝肾功能、心电图和血常规。对照组使用注射用博来霉素与地塞米松联合治疗。给药方法为:取15mg(效价)博来霉素(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883,1.5万U/瓶)与5mg地塞米松(上海现代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1924,5mg/支)溶于500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给药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如果患者病变部位表浅且年龄小时可减少注射用量;如果病变部位深厚应该加大剂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聚桂醇(陕西天宇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445,10ml/支)联合治疗,其注射剂量根据患者年龄及病变部位面积大小和类型确定,以1ml/cm2的注射标准用药,1次/周,持续治疗4次。两组患者给药后应在1周后进行复诊,检查血管瘤瘤体是否有变化,局部颜色和瘤体性状是否得到改善,以4周为1个疗程。对两组患者在结束1个疗程的治疗后随访观察3个月,评定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根据Achauer的评判标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5]。治愈:瘤体缩小76%~100%,病变部位消失,颌面部颜色恢复至正常;显效:瘤体缩小51%~75%,病变部位大面积消失,颌面部颜色明显改变;好转:瘤体缩小26%~50%,病变部位面积减小明显,颌面部有轻微颜色改变;无效:瘤体缩小0~25%,病变部位没有变化,并持续恶化。总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给药后发热、局部肿胀、皮肤溃烂、腹部不适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三、讨论
  血管瘤属于良性肿瘤,是由于血管内皮组织增生,血管组织发生错构而形成[6]。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早期发现血管瘤,人们会积极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出现及容貌的改变。在临床上以手术切除血管瘤及激光放射、给予药物等治疗方式多见[7],随着人们对医疗水平的期待和要求,已不再是接受治疗为主,同时还要考虑到患者的心理状况,面部美容效果等[8]。
  聚桂醇是一种泡沫硬化剂,主要作用是破坏血管内皮,形成栓塞封闭血管腔,阻止血流通过,起到止血的作用。由于血管内血流运动效力降低而使血管内形成一层厚密的纤维层,压迫曲张静脉以达到止血的目的,减少局部炎症的发生[9]。也是国际上用于临床中最广泛的硬化剂,其优点为安全性高、副作用少且对局部病变有麻醉效果,可以减轻患者疼痛[10]。最早使用较多的病症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可快速止达到局部硬化目的。国内外有大量文献报道过聚桂醇对于血管瘤的治疗发展,对于影响容貌的血管瘤,如果局部注射方法适宜会取得很好的恢复效果,比手术治疗可能带来的面部损伤、瘢痕遗留等优势更明显[11]。目前聚桂醇治疗血管瘤的临床效果已得到普遍医学认证,并广泛用于国内外对血管瘤的治疗方式中[12]。在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博来霉素和地塞米松联合聚桂醇的治疗效果显著,治疗总有效率为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P<0.05)。给药时注意严格消毒,不要穿刺到动脉中。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情密切观察以防意外,指导患者及其患者家属判断面部肿瘤的颜色、大小及消退面积,以确认是否达到治疗效果。
  博来霉素属于糖肽类抗生素,是从轮生链霉菌中分离出来的产物。博来霉素能够和铁离子结合形成活性态的博来霉素,与氧发生反应释放出氧自由基,破坏DNA链,阻止细胞的分裂[13]。临床上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治疗癌症,使血管内的细胞受到破坏,改变结构。地塞米松是临床治疗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其作用为抗炎免疫,与博来霉素联合使用可以有效控制炎症的蔓延[14]。本研究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聚桂醇联合博来霉素及地塞米松治疗颌面部血管瘤,可减少患者不良反应。但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给药前要评判患者病变部位大小、面积及年龄,抽取合适的药液进行局部注射,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量[15]。有研究表明,长期过量的药液使用会导致身体机能的损害,如发生肺纤维化,最终会因肺功能不全导致死亡。治疗后应随访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掌握患者的治疗进程,针对病情调整用药。

  综上所述,治疗颌面部血管瘤采用聚桂醇联合博来霉素和地塞米松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推荐临床广泛使用。



Copyright 2019-2020 中国硬化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8100338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