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年22期
平阳霉素联合聚桂醇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研究
刘作业、王炜、张涛涌
(264006 山东省烟台业达医院)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平阳霉素联合聚桂醇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100例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按治疗药物不同分为研究组(55例)及参照组(45例)。参照组采用单纯平阳霉素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联合聚桂醇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36%,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12.379,P=0.000<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发生率为5.45%,显著低于参照组的2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7.413,P=0.006<0.05)。
结论:在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应用平阳霉素联合聚桂醇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同步促进患者恢复,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
平阳霉素;聚桂醇;口腔颌面部血管瘤
文献编号: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3.041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属于临床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具有先天性特征[1]。口腔颌面部血管瘤一般发生于舌、唇、口底以及皮下组织、口腔黏膜中,其对人体面部正常组织功能与心态具有一定影响,治疗难度相对较大[2]。临床中常应用平阳霉对该疾病进行治疗,而聚桂醇注射液作为硬化剂类药物对面部具有局部麻醉效果。故而本研究探讨平阳霉素联合聚桂醇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接收并予以治疗的100例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按治疗药物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55例)及参照组(45例)。研究组中男29例,女26例;年龄5个月~34岁,平均年龄(17.53±6.75)岁;其中面部41例、舌部5例、唇部3例、腮腺6例;瘤体大小2.5cm×1.5cm×0.4cm。参照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3个月~35岁,平均年龄(17.59±6.67)岁;其中面部32例、舌部4例、唇部5例、腮腺4例;瘤体大小2.6cm×1.4cm×0.5cm。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开展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参照组采用单纯平阳霉素治疗,即将8mg平阳霉素、5mg地塞米松、浓度为1.00%的2ml利多卡因溶于500ml生理盐水中,对患者患处进行常规消毒,据其患处实际部位及大小应用不同方式将瘤腔血流阻断;若患者年龄较小或其病变部位表浅则可减少用药,皮肤厚、患处所处位置深的患者可加重用药量。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联合聚桂醇进行治疗,聚桂醇注射其用药量需按照患者面部瘤体实际大小决定,并遵循1ml/cm?为注射标准。两组治疗后需2周返院进行1次复诊,同时由术者观察其瘤体、面部颜色以及瘤体硬度的变化情况,且8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在治疗1个疗程后接受随访观察3个月,再开展疗效评定工作。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治疗效果以显效、好转、无效3项指标构成,显效:患者治疗后瘤体完全消失,皮肤呈健康状态,且颜色正常,功能恢复均正常;好转:患者治疗后瘤体明显缩小>50%,虽未完全消失,但基本病情以得到显著改善;无效:患者治疗后瘤体体积未明显缩小,其病情及面部体征与治疗前无显著变化。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低热、皮肤溃烂、腹部不适、局部肿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显效29例、好转24例、无效2例,总有效53例,总有效率为96.36%;参照组患者显效17例、好转15例、无效13例,总有效32例,总有效率为71.11%;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12.379,P=0.000<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发生低热2例、皮肤溃烂0例、腹部不适1例、局部肿胀0例,不良反应发生3例,发生率为5.45%;参照组发生低热4例、皮肤溃烂1例、腹部不适3例、局部肿胀3例,不良反应发生11例,发生率为24.44%;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7.413,P=0.006<0.05)。
3、讨论
患者患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在影响其面部美观的同时对其面部功能具有损伤作用。血管瘤属于真性肿瘤范畴,具有增殖速度快、发展快等特征[3]。在其增殖时间段内,患者面部内皮细胞不断发生增生,导致血管腔异常狭小,使得内皮细胞出现褶皱,难以保持光滑状态。且患者血管瘤内部所存在的大量增生细胞不具备自行退化的能力,导致血管及内部淋巴管形成肥大细胞聚集现象。故而该疾病治疗时通常使用具有毒性作用的药物破坏其血管内皮细胞,进而阻止血管瘤持续生长,促使其逐步萎缩、消失。目前临床中主要应用激素、手术、物理、硬化剂以及抗肿瘤药物等方式进行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治疗[4]。
现阶段聚桂醇对血管瘤及囊肿性疾病用药效果及安全性均已得到临床认证,其具备优质的治疗效果,安全性较好,且不会因其毒性特征对患者产生过敏反应,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血管瘤治疗中。徐慧高等[3]在聚桂醇与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血管瘤疗效与并发症临床对照研究中指出,在患者接受治疗后,应用聚桂醇联合平阳霉素的实验组疗效更为显著;结论提示聚桂醇联合平阳霉素治疗面部静脉畸形相较于单纯使用平阳霉素效果更好,能够有效缩短治疗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平阳霉素作为广谱抗肿瘤药物,主要通过对细胞DNA合成产生抑制作用治疗血管瘤,在DNA降解时释放自由基,并由所产生的自由基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作用,最终达到抑制血管瘤细胞合成及生长,直接对肿瘤细胞的生长代谢产生作用[4-9]。应用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疗效显著,在保留患者口腔颌面部正常功能及形态上具有重要作用,且治疗过程中并不会长产生创伤,患者易于接受。但现阶段关于平阳霉素使用剂量并无定论,若在治疗中应用剂量较多,则会对患者组织造成损伤,或出现感染及面部组织肿大等并发症。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96.36%高于参照组的71.11%,不良反应发生率5.45%低于参照组的2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研究组患者应用平阳霉素联合聚桂醇治疗相较于参照组应用单纯平阳霉素治疗优势明显,在提升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将平阳霉素联合聚桂醇应用于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中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同时避免出现低热、皮肤溃烂、腹部不适、局部肿胀等不良反应,具有较高安全性,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