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健康》2021 年 6 月第 7 卷第 16 期
内镜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萧志勇,谢平伯,梁艳
摘要:
目的:分析内镜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 2019 年 5 月至 2020 年 11 月期间收治的 52 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按治疗方式分组,其中 26 例接受内镜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治疗(观察组),另 26 例接受改良三明治法内镜治疗(对照组),比较治疗效果,如疗效、住院时间、止血成功率等。
结果:观察组止血成功率 80.77% 高于对照组 42.31%,观察组治疗疗效 96.15% 高于对照组 69.23%,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组织胶用量、聚桂醇用量、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 11.54% 低于对照组 57.69%,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接受内镜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治疗,可显著提升止血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组织胶和聚桂醇用量,疗效更理想。
关键词: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三明治法;疗效
文献编号:
DOI:10.19335/j.cnki.2096-1219.2021.16.032
临床消化内科较为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为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and gastric varicel bleeding,EGVB)[1],发病后死亡率高。数据显示 [2],大约 33%~ 72.4% 的门静脉高压患者均会发生胃静脉曲张,相比于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率,胃静脉曲张发生率更低。一旦出现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出血控制难度较大,死亡率大约为 10%~ 30%,且病情控制后再出血的危险性较大,可达 35%~ 90%[3]。现临床治疗 EGVB 主要包含外科血管离断手术、介入治疗、内镜下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其中基础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已在此疾病诊治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病情易复发。加之 EGVB 患者肝功能较低,给予外科手术治疗的风险性较大,术后并发症多。随着近年医学技术改进,内镜下治疗方式已在 EGVB 疾病治疗中得到应用。已有报告显示 [4],内镜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止血成功率高,组织胶和聚桂醇用量少,止血成功率高,疗效理想。但目前此方面报告较少,此点仍然处于研讨阶段。本研究共纳入 2019 年 5 月 至 2020 年 11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52 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分组重点论述此点。
一、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 2019 年 5 月至 2020 年 11 月期间收治的 52 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按治疗方式分组,即对照组 26 例和观察组 26 例。入选标准:①各患者均得到临床综合确诊;②病理资料齐全;③各患者均签字接受此次治疗方式。排除标准:①无法配合内镜下治疗者;②精神、智力异常者;③非肝脏恶性肿瘤者;④心肺功能严重衰竭者;⑤已接受食管胃静脉曲张手术治疗者;⑥中途脱落研究者;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者;⑧合并内分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⑨过敏体质者。对照组:病程时间 1.3~ 8 年,平均(5.3±0.4)年,年龄 35~ 71 岁,平均(46.2±1.4)岁,女 13 例,男 13 例;观察组:病程时间 1.4~ 8.2 年,平均(5.6±0.3)年,年龄34~ 72 岁,平均(46.5±1.3)岁,女 12 例,男 14 例。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各患者术前 8h 均需禁食,建立静脉通路,监测体征指标,采用 PPI、生长抑素等药物。术后 1d 禁食,术后 1 周内均需食用流质类饮食,监测其血压、血氧、心率指标,观察其有无吞咽困难、活动性出血、发热、胸痛等并发症。
对照组接受改良三明治法内镜治疗,按照患者静脉曲张程度确定组织胶注射量,2~ 3mL 聚桂醇,一般确定胃中最粗大出血点或静脉作为靶穿刺点,预充聚桂醇 2.5mL 到注射针中,再刺入靶静脉,再用另一支注射针注入组织胶 0.5~ 4mL,再用注射针快速将聚桂醇 2~ 3mL 注入至静脉中。将辅助透明帽安装在内镜插入端,在曲张静脉的红色征或出血点附近静脉注射,确保聚桂醇注射至曲张静脉中。注射聚桂醇用量需按照实际状况确定,一般控制总量<40mL,单个位点注射量 10mL 左右。
观察组接受内镜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治疗,术前给予门静脉 CTA 检查、电子胃镜检查,评估判定静脉走向,并确定静脉穿刺点和药物注射量、治疗方案等。为确保血管来源判定的精确性,可用金属夹将曲张静脉中间部位夹闭,中断血流,以更好的评估静脉血流方向。确定注射点后,快速穿刺静脉,回抽注射针,有回血则提示注射针处于静脉中,再注入聚桂醇 3-8mL、组织胶、空气,根据静脉曲张状况、内镜分型确定组织胶用量,一般为1-4mLm,注入空气量大约为 1mL。注射完成后,退回针尖到鞘中,轻压注射点 10 秒后,避免组织胶外溢,阻塞内镜或粘附在内镜前端。
1.3 指标判定
依据患者疾病判定标准评估疗效,显效:食管曲张静脉无红色征,静脉形态转变为中度以下,静脉团呈条索状,改善程度 >50%。有效:胃底曲张静脉团块降低大约25%~ 50%,食管曲张静脉形态<中度,存在红色征或仅红色征消失。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记录其止血成功例数:控制静脉出血后,持续3d 未发生再出血状况。
记录其组织胶用量、聚桂醇用量、住院时间、治疗时间。
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如吞咽哽噎、发热、胸腹痛、异位栓塞、穿孔等。
1.4 统计学方法
治疗疗效、并发症、止血成功率(计数数据,%)和组织胶用量、聚桂醇用量、住院时间、治疗时间(计量数据,-x±s),输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 22.0版本)中,用 X2检验、t 检验,若P< 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二、 结果
2.1 止血率、治疗疗效
观察组止血成功率 80.77%(21/26)高于对照组42.31%(11/26),观察组治疗疗效 96.15% 高于对照组 69.23%,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 0.05),见表 1。
2.2 组织胶用量、聚桂醇用量、住院时间、治疗时间
观察组组织胶用量、聚桂醇用量、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 0.05),见表 2。
2.3 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 11.54%低于对照组57.69%,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 0.05),见表 3。
三、讨论
数据显示 [5],EGVB 每年发生率大约为 12%,患者首次出血后,即使接受有效诊治,大约有 60% 的患者仍然会再出血 [6]。以往临床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多采用贲门血管离断术、tips 介入术、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药物治疗等方式,但此类方式存在疗效不理想、并发症多等缺陷。因此,临床推广存在较大局限性。
随着医学技术改进,内镜技术已在治疗 EGVB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内镜下套扎治疗、内镜下组织黏合剂加硬化治疗已成为治疗 EGVB 的首选方式 [7]。组织黏合剂对血液中抗体介导有刺激作用,进而出现聚和反应,让血液快速凝结。注入组织黏合剂至胃静脉内和曲张食管中,可堵塞曲张食管胃静脉,发挥快速止血效果。组织黏合剂可诱发异位栓塞,包含脑栓塞、肝栓塞、肺栓塞。同时,因组织胶无法导致血管出现足够纤维化,所以,仅给予组织黏合剂治疗,可能会发生再出血症状。注射聚桂醇到血管中后,会诱发血管纤维化及血管广泛炎症,闭塞血管或出现局部血栓,进而发挥止血效果 [8]。改良三明治夹心法属于常规治疗方式,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此方式因注射血管属于非选择性血管,组织胶和聚桂醇可通过胃肾分流道和脾肾分流道造成广泛异位栓塞,诱发并发症。加之闭塞来源血管不够精确,曲张静脉再次出血的危险性较大,疗效不理想。已有报告显示 [9],内镜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可提升止血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升疗效。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止血成功率 80.77%高于对照组 42.31%,治疗疗效 96.15% 高于对照组69.23%,组织胶用量、聚桂醇用量、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 11.54% 低于对照组 57.69%(P< 0.05),同时证实了以上观点 [9]。ESVD 方式可从血流方向准确评估食管胃静脉曲张来源,并在源头支行部位实施封堵闭塞干预,此为治疗 EGVB 疾病的内行下新方式。ESVD 方式的关键点在于评估血流方向和血管来源,准确将来源支静脉曲张进行阻断闭塞 [10],进而发挥根治效果,操作中需在食管、贲门、胃底、胃体等部位顺着血流方向评估来源静脉位置,再注射聚桂醇、组织胶、空气。术前准确判定和评估静脉血流走向,可实施超声内镜、门静脉 CTA、胃镜等检查,术中更好的评估来源血管,用金属夹将曲张静脉中间部位夹闭,中断血流,评估血流方向,降低异位栓塞发生率和组织胶使用量,节省医疗开支。
综上所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接受内镜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治疗,可显著提升止血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组织胶和聚桂醇用量,疗效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