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4-14 16:34:35 来源: 浏览次数:369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21年6月第32卷第6期
聚桂醇注射治疗静脉畸形及其美学效果评价
刘自芳 杨青 王春芳 裴蛟淼 宋保强 张娟
摘要:
目的:探讨病灶内注射聚桂醇治疗静脉畸形的近期效果及远期美学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 2015 年 8 月至2019 年 12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采用聚桂醇治疗 68 例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聚桂 醇治疗静脉畸形的有效率及远期美学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聚桂醇注射治疗静脉畸形有效率 86.8%,远期美学评分≥4 分者占69.1%。对于不同年龄段和病灶位于不同部位的患者近期效果,及远期美学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聚桂醇治疗单发病灶的近期效果和远期美学效果明显优于多发病灶(P<0.05)。当病灶直径≤3 cm 时,聚桂醇显示出更好的近期治疗效果和 远期美学效果,相比于病灶 >3 cm,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注射聚桂醇治疗静脉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 具有用量较小、疗效较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及美学效果良好的优点,并在小病灶、单发病灶治疗中更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静脉畸形;聚桂醇;治疗效果;美学效果
静脉畸形旧称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肿瘤。多见于出生时,少部分在幼年或青少年时期被发现。可累及身体任何部位,但以头颈部最为好发,可导致明显的外观畸形和器官移位,巨大的病灶还可导致面部骨骼发育异常,影响患者的外观和心理健康[1]。静脉畸形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局部或病灶内注射硬化剂、激光、铜针留置和手术治疗等,其中硬化疗法具有很强的抗血管生成的作用,是加快静脉畸形退化的有效方法[1-2]。硬化疗法是通过注射硬化剂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从而破坏血管壁,并诱导病变血管内形成血栓,最终阻塞血管而缩小病灶[3]。聚桂醇是目前国际上应用较广泛的硬化治疗药物[4]。自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采用聚桂醇注射治疗静脉畸形患者68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和美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8例患者。女性44例,男性24例;年龄5个月至66岁,平均22.3岁。经病史、查体及超声检查确诊为静脉畸形。病灶分布:单发47例,多发21例。瘤体直径:≤3 cm者54例,>3 cm者14例。病灶部位:头颈部45例、上肢10例、下肢8例、躯干及会阴5例。排除标准:(1)既往曾行静脉畸形相关治疗者。(2)对乙醇、碘伏或聚桂醇过敏者。(3)有聚桂醇注射禁忌者。治疗前详细告知患者家属相关风险和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操作方法
采用三通管与2支一次性注射器连接,将聚桂醇(陕西天宇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445)和空气按1∶4混合多次反复推注20次制成优质泡沫状硬化剂。安尔碘消毒后,用4.5号注射针抽取0.5~2.0 ml聚桂醇泡沫硬化剂从正常组织穿刺入病灶,回抽有血液后将硬化剂缓慢注入。对于大面积病灶可环形分点多层次注射,使药物在病灶内均匀分布。消毒棉球按压针孔2~3 min以防止药液渗出及局部出血。根据患者年龄、瘤体大小决定注射剂量,一次注射聚桂醇原液量≤2.0 ml,幼儿≤1.0 ml。注射后观察30 min,对于有不良反应者,记录不良反应的症状并及时处理。1次/月,连续注射不宜>5次。
1.3 观察指标
疗效评价采用Achauer等(BM Achauer等,1997年)提出的4级标准:(1)Ⅰ级。差,瘤体缩小≤25%。(2)Ⅱ级。中,瘤体缩小25%~50%。(3)Ⅲ级。好,瘤体缩小50%~75%。(4)Ⅳ级。优,瘤体缩小>75%。治疗后以Ⅲ、Ⅳ级疗效好,Ⅰ、Ⅱ级为疗效差。
不良反应分两类,即治疗期不良反应和后遗症。前者多为局部肿胀、感染、发热、头晕、局部皮肤坏死、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等,后者为色素沉着、色素脱失、毛细血管扩张、局部毛发减少、瘢痕、纤维脂肪残留等。
根据美学效果对后遗症进行量化,并获得近期(治疗后2周)及远期(治疗后3个月)美学评分[2]。5分:无后遗症。4分:轻微的色素沉着、色素脱失或毛细血管扩张。3分:局部毛发减少、轻度色素沉着、轻度色素脱失、轻微的瘢痕或皮肤松弛。2分:轻度瘢痕或轻度皮肤松弛。1分:纤维脂肪残留或相对明显的瘢痕。≥4分者为美学外观良好;≤3分者为美学外观差,需后期行进一步相关治疗。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χ2检验分析评估上述特征对结果的影响。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过1~5次注射治疗。获随访3个月,注射后均出现局部肿胀,无需特殊处理,1~2 d可自行消退。仅1例患者注射后3 d出现浅表皮肤坏死,予以定期换药,2周后愈合,未见明显瘢痕增生。见图1~4。其余患者注射后及随访中均未见不良反应。
聚桂醇注射治疗静脉畸形有效率为86.8%,远期美学评分≥4分,占69.1%。对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部位的患者治疗效果及远期美学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聚桂醇治疗单发病灶时,近期治疗效果和远期美学效果明显优于多发病灶(P<0.05)。当病灶直径≤3 cm时,聚桂醇显示出更好的近期治疗效果和远期美学效果,相比于病灶>3 cm,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4。
三、讨论
静脉畸形临床表现不一,大多为柔软、压缩性、无搏动的包块,生长速度与身体生长基本同步,不会自行消退,瘤体逐渐生长增大后,可引起沉重感和隐痛及明显的外观畸形和器官移位,巨大的病灶还可导致面部骨骼发育异常,影响患者的外观和心理健康[1]。既往研究发现,静脉畸形越早治疗效果越好[5]。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同一方法治疗效果及美学效果与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病灶大小及分布有关,病灶越大、病灶多发其治疗效果越差,美学评分更低,尽管如此,我们仍建议尽早治疗以避免瘤体进一步发展及对患者造成心理影响。
静脉畸形的治疗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以及病灶的范围、界限、部位等因素。治疗方法较多,包括局部或病灶内注射硬化剂、激光、铜针留置、电化学和手术治疗等。然而各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激光治疗主要针对浅表性病变患者,但会残留部分病变且需多次治疗。留置铜针对组织损伤较大,有发热、疼痛、继发感染及瘢痕的风险[6]。电化学方法有皮肤瘘孔形成瘢痕及神经损伤的风险[7]。手术切除创伤较大,多用于其他方法治疗无效或弥散性病变患者。硬化疗法是通过注射硬化剂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从而破坏血管壁,并诱导病变血管内形成血栓,最终阻塞血管而缩小病灶[3]。相较于其他方法而言,硬化疗法具有明显的优势。自1963年乙氧硬化醇用于硬化治疗以来,已广泛用于治疗血管畸形和婴儿血管瘤[8-10]。研究表明,与其他硬化剂(如无水乙醇、博莱霉素等)相比,聚桂醇更安全,具有低毒性、低过敏风险和麻醉作用[10-11]。
注射聚桂醇可采取泡沫硬化疗法和液体硬化疗法。泡沫硬化疗法使用的药物剂量和浓度都较低,因为泡沫移动缓慢,延长了与内皮细胞的接触时间。然而不稳定的泡沫不仅减少了接触时间,还增加了并发症的潜在风险,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中风和视力障碍等。因此,提高硬化剂泡沫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研究表明,硬化泡沫的稳定性不仅取决于硬化剂的类型和浓度,还取决于这种注射针的口径和长度[12-13]。病灶位于不同部位的患者其近期治疗效果及远期美学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可能是注射聚桂醇主要针对血管内皮细胞,与病灶部位无关。聚桂醇治疗单发病灶时近期治疗效果和远期美学效果明显优于多发病灶(P<0.05)。当病灶直径≤3 cm时,聚桂醇显示出更好的近期治疗效果和远期美学效果,相比于病灶>3 cm,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受药物最大限量的影响,直径小的、单发的病灶中聚桂醇泡沫能更有效填充至静脉腔,从而破坏血管壁,达到治疗效果。聚桂醇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本研究中仅1例鼻部患者注射后3 d出现浅表皮肤坏死,予以定期换药,2周后愈合,无明显瘢痕增生。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血管瘤位置较浅,鼻部组织致密,注射时药物不慎进入表皮,致局部皮肤破溃、坏死。
该研究的不足之处:(1)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患者的图片是唯一用来评估有效率及后遗症的指标。而视觉评价是主观上的评价,患者提供的图片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2)本研究缺乏对照组,不能直接对比有效率、美学外观和后遗症,这在后期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聚桂醇注射治疗静脉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具有用量少、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及良好的美学效果的优点,并在小病灶、单发病灶治疗中更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