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 Apr,26(10)
聚桂醇硬化剂注射术治疗出血性内痔疗效观察
雷庆军1张毅强1贺向东2
【1.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太仓 215400; 2.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710021】
摘要:
目的:对比聚桂醇注射液和消痔灵注射液治疗Ⅰ、Ⅱ度出血性内痔的疗效。
方法:将182例Ⅰ、Ⅱ度出血性内痔患者随机分为聚桂醇注射液组( 治疗组)94例和消痔灵注射液组( 对照组)88例,均采用注射术; 对2种注射方法在术后症状改善及并发症方面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后7d2组痔核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2组间治疗Ⅰ度内痔出血、肛门溢液及Ⅱ度内痔出血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治疗组在治疗Ⅱ度内痔脱垂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7d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 。
结论:聚桂醇硬化剂注射治疗出血性内痔优于消痔灵,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聚桂醇; 消痔灵; 注射术; 出血性内痔
文献编号:
1008-8849(2017)10-1116-02
内痔是肛肠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之一,发生在齿状线以上,以便血、痔核脱出为主要临床症状。目前对于Ⅰ、Ⅱ度出血性内痔主要以硬化剂注射术治疗为主,消痔灵为临床治疗痔疮一线用药,由于消痔灵注射液用法复杂,若使用不当可引起溃疡、感染、出血等风险[1]。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硬化剂对于术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聚桂醇是德国迄今唯一被批准的作为常规治疗内痔的硬化剂药物,目前在多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证实了其安全有效。本研究采用聚桂醇注射液治疗Ⅰ、Ⅱ度出血性内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8月在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住院治疗的182例Ⅰ、Ⅱ期出血性内痔患者,年龄20~65岁,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内痔分度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随机分为治疗组94例和对照组88例,2组性别、年龄、痔病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2组术前均进行常规清洁灌肠,以便后呈清水样为度,所有患者均采用腰麻,取膀胱截石位,术野常规消毒铺巾。
治疗组 采用聚桂醇硬化剂注射: 适当扩肛置入一次性肛门镜,观察痔核分布情况; 用10mL注射器抽取聚桂醇药液(原液) ,装满药液后配5号长针头准备注射,肛门镜下根据内痔分布,按先小后大的顺序,将针插入内痔黏膜下层后边退针边推药,以黏膜表面转为淡白色为度。每点注射约2mL,点与点的距离约1cm,每个点位的进针和注药须保证针体循行在黏膜下层以及注药均匀( 总量需根据痔核大小而定,一般不超过15mL) 。
对照组 采用消痔灵硬化剂注射: 选择浓度为1∶1混合液,采用四步注射操作法[3]: 第一步注射在直肠上动脉分支进入痔核搏动点处; 第二、三步分别注射在黏膜下层及黏膜固有层; 第四步在主痔核下方齿线上 0.1cm处黏膜下层,每点位注射药量2mL,注药总量不超过40mL。
术后处理 2组术后6h进食半流质,次日于太宁栓1枚肛塞。
1.3 评价指标
①疗效评定标准。痊愈: 便血、痔核脱出症状消失,肛门镜检查痔已消失; 有效: 症状明显改善,无便血,肛门镜检查痔明显缩小; 无效: 症状仍有便血,肛门镜检查痔无变化。②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比较Ⅰ度内痔患者术后总疗效( 包括出血和肛门溢液2个指标) 和Ⅱ度内痔患者术后总疗效( 包括出血、痔核脱垂2个指标) 。③观察记录2组注射术后7d并发症( 痔核表面糜烂坏死、肛门坠胀感、肛内硬结) 。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 结果
2.1 Ⅰ度内痔患者术后出血、肛门溢液改善情况比较
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见表2。
2.2 Ⅱ度内痔患者术后出血、痔核脱垂改善情况比较
2组在治疗Ⅱ度内痔的出血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痔核脱垂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2组术后7d并发症之间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2.4 安全性比较
对照组有1例注射后半小时出现变态反应症状,患者出现面色潮红,伴有头晕头痛,呼吸稍急促,咽部不适,全身出现风团皮疹及瘙痒,及时给予异丙嗪12.5mg肌注,同时给予吸氧,卧床休息观察,20min后症状全部消失; 治疗组未出现变态反应。
三、 讨论
1975年Thomson首次提出肛垫学说理论[4],肛垫是每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结构[5],而内痔是由于肛垫结构发生了病理学改变和移位所致。据文献报道,痔在肛肠疾病中的发病率约87.25%,而内痔约占52.19%[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痔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在诸多治疗痔的手术方法中,找到一种既符合痔的微创理念同时又保护肛门功能的手术方法尤为重要。硬化技术[6]的出现给治疗痔添加了一种既简单又安全有效的方法,国内外肛肠专家均提倡以硬化剂注射术为主治疗Ⅰ、Ⅱ度内痔,但选择何种硬化剂治疗目前仍有争议。
1963年德国Henschel在血管内注入高浓度聚桂醇后发现了其对血管壁的刺激作用,首次报道了聚桂醇的硬化效果[7],目前其安全性已得到国际医学界的公认[8],是德国迄今唯一被批准的作为常规治疗内痔的硬化剂药物。我国于2008 年开始将聚桂醇硬化剂应用于临床,当前已在多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9-11]。聚桂醇治疗内痔的作用机制是将药物注射至黏膜下层,使痔核内的静脉、小动脉产生刺激,直接损伤血管的内皮细胞,血管内如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凝聚形成血栓,同时由于药物的化学作用使内痔静脉团及周围黏膜组织产生炎性病变和组织纤维化,松弛黏膜重新固定内侧肌层壁上,防止黏膜再脱垂; 导致病理性血管永久性闭塞,防止内痔静脉破裂出血,降低血管内流速及压力,使内痔静脉团萎缩和缩小,以达到硬化与止血的双重作用。
聚桂醇是一种对血管、组织刺激反应较小的硬化剂,对肛管直肠的刺激性很小,国内外罕有不良反应报道[12],而消痔灵注射液注射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报道较多[1]。我院自2011年8月开始引进聚桂醇应用于治疗出血性内痔,并选取消痔灵硬化剂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出现1例变态反应,而治疗组未出现变态反应,聚桂醇注射液不受浓度的限制,可使用原液直接注射,而消痔灵需稀释后再予注射; 另一方面聚桂醇注射液注射时直接注射至黏膜下层即可,无需四步注射法,方法更为简单易掌握。表明聚桂醇硬化剂治疗内痔可能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本研究还发现,2组在治疗Ⅰ度内痔的出血、肛门溢液及Ⅱ度内痔出血方面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聚桂醇注射液治疗Ⅱ度内痔的痔块脱垂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消痔灵组。
综上所述,聚桂醇硬化剂相对消痔灵在治疗出血性内痔方面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高,同时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微创、经济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