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6-14 14:15:29 来源: 浏览次数:323
《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年11月第20卷第21期
套扎术联合聚桂醇硬化序贯法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观察
赵彦琴 李静玲 张志会 侯丽芳
030600 山西省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文献编号:DOI:10.11655/zgywylc2020.21.018
肝硬化发展至代偿期时, 患者可出现明显的门静脉高压,门-体侧支循环开放,腹腔积液、脾功能亢进及脾大,其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 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急诊之一。研究指出,我国每年有15%左右的肝硬化患者出现食管静脉曲张,使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增加,是肝硬化并发症致死的主要原因[1]。随着内镜技术及配套设备的不断发展,临床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多采用内镜下套扎术进行止血,但其再出血的发生率较高[2],曲张静脉直径>2 cm,不适合内镜下套扎治疗。近年来,硬化剂注射治疗在临床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得到应用,但其在治疗后局部及全身易出现多种并发症[3]。有相关学者指出,套扎术结合硬化序贯治疗可提升单一治疗的临床疗效[4]。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采用内镜下套扎术联合聚桂醇硬化术序贯法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将在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就诊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采用单纯套扎术25例临床资料归为A 组, 将采用聚桂醇治疗的25例患者临床资料归为B组, 将采用套扎术联合聚 桂醇硬化序贯治疗的30例临床资料归为C组。A组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35~68岁,平均(48.2±7.5)岁;曲张程度Grade中G分级:GⅡ度14例,GⅢ度11例。B组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37~69岁,平均(48.5±7.7)岁;曲张程度Grade中G分级:GⅡ度13例,GⅢ度12例。C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38~70岁,平均(48.6±7.3)岁;曲张程度Grade中G分级:GⅡ度18例,GⅢ度12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 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 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诊治专家共识(2015)》[5]相关诊断标准者;②入院前未接受内镜或其他药物治疗者;③具有手术指征。(2)排除标准:①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者;②合并恶性肿瘤 者;③伴有心肺功能不全者;④合并胃底静脉曲张者。
1. 3 方法
3 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实验室检查, 并对有活动出血患者进行常规止血,并给予常规抑酸、降门脉压、输血、补液、吸 氧、心电监护、护肝、营养支持等治疗。
1.3.1 A组:A组采用套扎术:其方法是在内镜前端安装一带 有橡皮圈的套帽,将套扎器在连接胃镜末端,固定装置后,进 行胃镜检查,对病变位置进行确认,于齿状线上,自下而上螺 旋状负压吸引套扎静脉曲张最明显处3~7处/次。具体方法:启动负压吸引,采用内套柱吸入曲张静脉。视野完全变红后, 将把手转动,并将牵拉线收紧,释放橡皮圈,对静脉根部结扎,注气,将负压解除,脱出静脉球。间隔 2~4周行2次套扎。直至曲张静脉消失为止。
1.3.2 B组:B组采用聚桂醇治疗:常规内镜检查,在贲门上1~3cm 处曲张静脉血管内注射聚桂醇(陕西天宇制药有限公 司,国药准字 H20080445,规格10ml:100mg),每点注射3~15ml,每次不超过40ml,间隔7d复查,有残留静脉曲张者重复注射,直至曲张静脉消失。
1.3.3 C组:C组采用套扎术联合聚桂醇硬化序贯法:先进行套扎术,方法同A组,完成1次套扎后,隔2周注射聚桂醇, 剂量与注射方法同C组。
1. 4 评价指标
(1)比较3组临床疗效,疗效划分标准[6]:①无效:静脉曲 张的严重程度无变化、加重;②有效:静脉曲张严重程度由重 度转化为中度或由中度转为轻度;③显效:静脉曲张由重度 转化成轻度,或消失。(2)比较3组临床指标,包括套扎次数、 硬化剂用量、平均套扎环、止血时间、住院时间。(3)比较3组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头晕、发热、胸痛、吞咽困难。(4)随 访6个月,比较3组再出血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2.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以表示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两两间比较采用SNK-q检 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临床疗效:C 组疗效总有效率高于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临床指标:C组套扎次数、平均套扎环低于A组,C组硬 化剂用量少于B组,C组止血时间、 住院时间均低于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再出血:随访1年,A组出现再出血8例,再出血发生率32%;B组出现再出血7例, 再出血发生率28%;C组出现再出血1例,再出血发生率为3%。C 组再出血发生率低于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58,P=0.015)。
三、讨论
临床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主要方式为内镜下套扎术、硬化术、套扎术联合硬化剂注射治疗及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治疗等,其中套扎术通过物理性结扎,闭塞、 阻断曲张静脉血流紧急止血, 随后套扎处静脉血栓形成,组织坏死,逐渐纤维化使曲张静脉消失达到止血及减少再出血的目的。但套扎术并不能有效将患者的肝硬化的病理进展阻断,且在套扎后食管黏膜固有层易出现再通,故在进行套扎术后,有较高再出血的发生率[7]。而注射硬化剂可直接曲张静脉内血栓形成,硬化剂可进入食管深层静脉及交通支,周围 组织坏死,使曲张静脉闭塞、消失,进而达到止血的效果,并在近年来,其在临床治疗中得到推广[8]。但硬化剂可损伤曲张静脉黏膜,部分患者会损伤至食管肌层,在治疗后易出现异位栓塞、食管溃疡、狭窄、胸骨后疼痛、短暂发热等多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 C组疗效总有效率高于A组与B组, 套扎次数、平均套扎环低于A组,C组硬化剂用量少于B组, 止血时间、 住院时间均低于A组与 B组,C组再出血发生率低于A组与B组, 且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采用套扎术联合聚桂醇硬化序贯法治疗的效果显著, 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套扎术通过物理性结扎,闭塞、阻断曲张 静脉血流紧急止血,随后套扎处静脉血栓形成,组织坏死,逐 渐纤维化使曲张静脉消失达到止血及减少再出血的目的。但套扎术近期严重出血及病死率高,且对食管深层静脉及交通支无法治疗,有较高的静脉曲张复发率,而硬化剂注射后进入食管深层静脉,药物对各食管的曲张静脉间的交通和微小静脉有效堵塞,闭塞曲张静脉,将再出血的发生降低,弥补套扎术的不足[9]。聚桂醇是临床较为常用的硬化剂,可增大血管 内皮的接触面,可将接触时间延长,克服液体硬化剂在临床的局限性,是其止血时间较短、硬化剂使用剂量使用较少的主要原因,同时其还具有安全、快捷、高效的优点[10]。同时聚桂醇在注入后可损伤血管内皮,使曲张静脉纤维化,血管无法再通,再出血发生率降低。且采用聚桂醇对患者进行注射时,对病灶局部有轻微麻醉作用,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减少使用后患者出现胸痛的不良反应发生[11]。聚桂醇注射液对人体的不良反应较低,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本研究中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套扎术联合聚桂醇硬化序贯并没有明显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因 此,后期应加大样本量,进一步进行随访研究,分析采用套扎术联合聚桂醇硬化序贯法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患者的效果。
综上所述,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采用套扎术联合聚桂醇硬化序贯法治疗的效果显著,利于患者术后恢 复,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